徐志摩(1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以其清新脱俗、韵律优美、意境深邃而广受赞誉,被誉为新月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不容小觑。
1921年,徐志摩开始致力于新诗的创作。1922年回国后,他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文作品。1923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新月社,并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诗评》周刊,并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担任了翻译工作。
1925年,徐志摩赴欧洲游学,访问了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1926年,他在北京主编了《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共同推动了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年,他移居上海,任教于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
1927年,徐志摩参与创办了新月书店,并在次年成为《新月》月刊的主编。他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曾游历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1930年,他被选为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并成为英国诗社的社员。同年冬天,他回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共同创办了《诗刊》季刊,并被推选为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年仅34岁。
徐志摩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新月派的文学特征,也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学追求和艺术才华。在他短暂的生涯中,徐志摩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以其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