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从「皆婚社会」到「不婚社会」
2024-12-09 22:25:28 责编:小OO
文档


二十年后,你正在做什么?二十年后,你认为日本会变成什么样?
目前是2017年,二十年后是2037年。准确地说,我并不是在讨论二十年后的事情,而是2035年的事情。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算,2035年,15岁以上的未婚者比例,男性为35.1%,女性为24.6%(并非生涯未婚率,而是15岁以上人口的未婚者所占的比例),有配偶者的比率,男性为55.7%,女性为49.3%,女性的有配偶者比率首次低于50%。因为离婚或丧偶导致单身的比率,男性为9.2%,女性高达26.1%。
大约二十年后,日本这个国家的人口有一半是单身者。
日本将不可避免、确实走向“单身社会”。
说到单身,很多人都认为是结婚、走入家庭之前暂时的状态。在高度的经济成长期,日本有95%的人都走入婚姻,是一个“皆婚社会”,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单身者是少数。
但是,未婚化、不婚化以外,离婚率的上升,以及丧偶导致高龄单身者增加,都导致日本持续迈向单身社会。目前媒体只讨论高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但单身社会化问题,才是日本领先于世界各国,必须立刻面对的问题。
从家庭构成来看,也可以发现目前“单身家庭”所占的比例最高。2010年,“单身家庭”的户数已经超过了之前被认为是标准家庭的“夫妻加孩子”组成的家庭,所谓“标准家庭”的户数已经低于30%。目前推测,到了2035年,“单身家庭”将接近40%,“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将缩小至23%。同时,也必须注意“只有夫妻两人”的家庭。除了选择不生孩子迅段烂的夫妻增燃判加以外,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只剩下高龄夫妇两人生活的家庭户数也同时增加。这些高龄夫妇的家庭日后将成为高龄的单身家庭。
二十年后,日本的单身人口占50%,单身家庭达到40%。亲子“成群”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家庭模式已经成为风前之烛。并不是只有日本面临这种情况,在先进国家中,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最重要的是,社会本身正在持续变化。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社会,只有身为个体的男人、女人和家庭。”这是英国前首相,被称为铁娘子的柴契尔夫人在三十年前的一九八七年所说的话。三十年前,“家庭”还是重要的共同体,但目前连“家庭”这种存在也变得岌岌可危。
许多社会学家都谈论了社会的个人化,以及包括了“家庭”在内的传统共同体的崩溃问题。德国的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和“个人化社会”的概念,根据他的分析“以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是心灵的避风港,但随着社会的个人化,家庭反而充满了风险”。贝克认为家庭是以前的传统集合体概念,正是“僵尸范畴(Zombie-Categories)的最佳例子”,对人类来说,家庭已经不再是必然的共同体,而是选择性的亲密性。
和贝克齐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也同样曾经谈论到个人化的问题。他认为以前是固体社会,个人在地区、社会和家庭等中间性的共同体中,以“固体”的方式停留在一个地方;但现代是液体社会,个人就像是流动的“液体”四处活动。安心、安全、安定的固体共同体消失后,人们可以自由活动,但也必须持续进行选择和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无论贝克还是鲍曼,都认为个人化的潮流是宿命和命运。“虽然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逃避个人化,不参加个人化游戏的自由(鲍曼)”。
除了“家庭”发生了变化,“公司”这个共同体也发生了变化。比起一辈子都在同一家公司的工作方式,有越来越多人认为自由转职,累积资历的工作方式更理想,在企业任职的同时从事副业也逐渐受到认同,个人活跃的空间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加。游牧民族式的工作方式也是其中一例,即使没有大规模的设备和资金,也可以创业,像“Uber”、“Airbnb”等共享经济型的服务业持续诞生。
消费世界的个人化现象也日益显著。名为大众的“群体”拥有商品才有价值的时代早已结束,每个人的个人体验更具有价值,在可以称为个人集团的朋友小团体内分享,重新确认商品的价值。而且,消费目的已经逐渐朝向满足个人内在精神价值的方向发展。
这种世界性的个人化潮流,也在日本以不可逆的方式发展,但是,很多日本人的意识中,仍然对高度经济成长期、昭和传统家庭和结婚这种传统的共同体有着强烈的乡愁。主动选择未婚的单身者,和选择不生孩子的夫妻中,很多人为自己无法建立传统的家庭感到愧疚。这种情况正是这种意识造成的。个人化是宿命性的潮流,同样地,未婚化和不婚化的趋势也无法阻挡,少子化现象也当然会更加严重。以前觉得结婚是所有人人生中必经的过程,这样的时代已经渐渐结束。个人化并不只是未婚者、单身者的问题,即使结婚,也未必每个人都会按照传统的方式生儿育女,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有的结局,离婚、丧偶,都是让我们回到单身状态的风险。
并不是只有一辈子不结婚的人才会孤独,心理上的孤独比物理上一个人的状态更有问题。选择不结婚、选择不生孩子、选择离婚、选择不建立名为家庭的共同体。在当今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对多样化的选择进行判断。这是一种自由,同时也是背负起责任。
我想要重申,日本除了是高龄社会的同时,也将会在全世界领先成为单身社会。正确理解这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正视这个问题的态度非常重要。只凭一知半解的知识,进行情绪化的辩论,无法发挥任何作用。
结婚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钱
每隔五年,日本就会实施一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这里想要介绍一下在第十五次(2015)结果概要中,单身者调查中的“结婚的优点”和“单身的优点”这两个相反的项目。这是单身者眼中的结婚优点,并不是已婚者的看法。首先是“结婚的优点”,大部分男女都认为结婚的优点是“可以有孩子和家人”,“得到精神的避风港”虽然有减少倾向,但也位居第二。
接着来看单身的优点。关于单身生活的优点,无论男女,都有压倒性多数列举了“行动和生活方式很自由”的优点,除此以外,“经济宽裕”、“不需要养家,生活很轻松”和“可以和很多朋友来往”成为主要选项。在第九次调查(1987)之后,这种倾向几乎没有改变,未婚者都认为,一旦结了婚,行动、生活方式、金钱和朋友关系都会受到束缚,但女性对朋友关系会受到束缚的看法逐渐减少。
无论男女,都认为单身生活的优点是“行动和生活方式很自由”,这是不需要调查也能了解的普通结果。但这只是“男女分别的意见”。在结婚的问题上,不能分别看男女单方面的意见,因为结婚是男女的结合,如果双方对结婚优点的看法不一致,就会阻碍双方的契合。因此我认为不应该看男女分别的数字,而是应该看男女双方的差值。
首先是男女对结婚优点的差值。女性当然也认为“可以回应父母和周围人的期待”是优点,但认为“可以有经济上的余裕”的比例大于男性。而且可以发现,这个选项在近年急速增加。男性认为结婚的优点是“社会信用”、“生活更加方便”的比例比女性高,但有逐次下降的倾向,在所有选项几乎都逐次下降中,只有“精神避风港”的部分始终维持一定的水准。
接下来看“单身的优点”。令人意外的是,认为“行动和生活方式很自由”是单身优点的女性竟然高于男性,而且逐次成长。也就是说,对女性来说,单身的优点是“自由”,同时,“维持和朋友的关系”、“维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持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是优点,女性更重视这些关系的维持。男性认为单身的优点是“经济宽裕”的人数逐次成长,“不需要养家”也几乎就是经济的要素。
从男女对“结婚”和“单身”优点的不同看法,可以了解到什么?那就是:女性不结婚,是因为担心一旦结了婚,就变得“不自由”、“无法继续维持和朋友、家人、职场的关系”,同时,对结婚抱有“可以获得家庭这个新的社会”、“经济上有余裕”的期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让女性愿意放弃目前和社会的关系,女性并不认为结婚有什么优点。说白了,爱情并不是很重要,这也是女性在联谊相亲时,在意男性年收入的原因。
相反地,男性不想结婚是因为“想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可以说,男性几乎不认为结婚有什么优点。在目前的社会,即使一直不结婚,也不会丧失社会信用,即使结了婚,太太也无法成为家庭主妇,所以生活便利性和以前并没有不同。由此可见,男性并不认为有任何理由可以放弃“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自由”,非结婚不可。
在结婚的问题上,女性要求对方年收入和经济稳定,这是绝对无法让步的条件。男性也极度讨厌结婚造成自己在经济上的压力。在结婚的问题上,男女重视的都是“金钱”。女性因为钱想结婚,男性也是因为钱而不想结婚。双方无法让步的重点发生了冲突,不婚化日益严重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