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王继颖《默庐的光辉》散文鉴赏
2024-12-09 22:25:21 责编:小OO
文档


在初年,那座修建于呈贡斗南村华氏家族的民居建筑,如今一定深感荣耀,因为它曾庇护过一位伟大的作家及其家人。它,原本只是用于守坟和追忆先辈的简陋休息之所,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它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抗战时期的生活。2005年,经过重修,它旧貌换新颜,依然在阴天的黄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原名“华氏墓庐”,它坐落于呈贡三台山半山腰,孤独而冷清,与坟莹为邻,与草木为伴。名称中的“墓”字,给它带来了凄凉的情调。
抗战时期,祖国的大片河山落入敌手。为了躲避日本飞机对昆明的轰炸,西南联大和云南省内外一些院系被迫迁移至呈贡。1938年暑期,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带着孩子们离开被沦陷的北平,历经艰辛,九月抵达昆明,随后也搬到了呈贡。当时,呈贡县城的民宅里住满了从各院校疏散来的教员,只有三台山上的“华氏墓庐”还空着。冰心一家的入住,改写了这座“墓庐”的命运。
冰心将“墓庐”更名为“默庐”,一个“默”字,如暖阳,似和风,让这里光彩明媚,惠风习习。从此,呈贡山居环境的静美,因“默庐”而熠熠生辉。
1940年2月28日,冰心在《大公报》上发表《默庐试笔》,描绘赞美了呈贡山居的环境,表达了对抗战心志的坚贞不渝,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冰心一家在默庐的生活其乐融融。尽管环境简陋,冰心仍承担着母亲的责任,教育孩子们,承受着辛劳与孤独。然而,她的文字里却流露出满足和欢喜。周末,吴文藻从昆明回默庐,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默庐不仅是冰心的家,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语言学家罗常培、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杨振声等名人学者,都曾造访默庐。冰心在这里,不仅是作家,更是肩负社会责任、忧国忧民的女先生。
冰心在默庐的生活,不仅仅是写作和家庭。她还受邀在学校义务任教,她的教育理念强调真情实感和爱与真。她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她为呈贡中学题写的“谨信弘毅”的校训和校歌里。
冰心创作的《默庐试笔》,不仅仅是为了描摹赞美。她由默庐及周边景致的静美,联想到沦陷的北平,联想到四处沦陷的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苦恋深情。
默庐的建筑在修缮后,从外观上看,比冰心初至时的墓庐整齐了许多,光鲜了许多,典雅了许多。然而,冰心在默庐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太多,依旧简朴。
冰心在默庐的生活,尽管充满了艰难和挑战,但她用心灵的暖阳,用文字的光辉,照亮了一座墓庐,照亮了当时和后世芸芸众生的灵魂。
我去默庐,是冬日一个阴冷的下午。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来到默庐所在的呈贡区人民武装部院外。在默庐内,我用心阅读了所有图文资料,感受了冰心生活的环境和她的精神。走出院门,冰心题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的心头。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