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采收加工通常在每年的8月至10月进行,这时去除残茎和须根,洗净,应立即进行加工,以避免变黑。根据大小分拣,然后将白芨投入沸水中煮3至5分钟,直至内无白心,捞出晒至半干,去除外皮后再晒至全干。
白芨的采收一般在种植后的第四年,即10月,当茎叶黄枯时进行。这时地下块茎已长成8至12个,较为拥挤,过晚采收会影响生长。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加工时,将块茎单个摘下,不去须根,先选取有老杆的块茎作为种栽。然后剪去茎杆,放入箩筐内,置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用足踩去粗皮,洗净泥土,投入沸水中煮5至10分钟,直至块茎内无白心,捞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将白芨置于火炕上烘干,大约5至6小时后,待表皮干硬,再用硫黄熏蒸12小时,每100公斤鲜块茎用硫黄0.2公斤,熏透心后取出炕至全干。通过硫黄熏蒸,白芨不易霉变、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
炮制方面,将原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2至3日,捞起,晾至湿度适宜,切0.3cm厚横片或顺片,晒干,即成"白芨片"。白及粉则取净白芨片,晒干,研细粉,过筛,成品显灰白色。
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细节,以确保白芨的质量和保存期限。白芨片和白及粉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配方中,具有良好的止血、消炎等功效。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