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一世,力在有为。要成功需立足细节,修身养性,丰满自身。坚持“明礼为先,诚信为本”不失为一条捷径。礼仪修身达靓丽人格,诚信护身趋事业成功。礼仪为人之首印象,气质精神面貌突出人之品位素养乃至素质;诚信重在自己定位,不自欺欺人。他们都体现能在团队合作互信互利协调关系上面发挥作用。
一. 明礼为先,诚信为本
礼,即礼仪。又先秦上古的祭祀礼节制度发展到个人行为的范例,而后成为社会公共制度,约定俗成的守则。知礼为人,真善美!礼渗透于日常生活之间。礼既有自身修范的,完善个人形象;礼还有敬畏的意思,在行为中间要有对于他人的迁就之感,在人际关系里面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尊重他人的准则。
(1) 彼此礼貌相待,能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滋生相互的好感,以局部的功能拉动整体的功能,这也是合作的助推剂。这样我们修身注重礼仪,既是素质提高的路径,在文化层面提升气质,为人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很招人喜欢;又是团队合作的,减少彼此摩擦,有规有矩,和谐包容。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人的立身处世必要依赖诚信。诚信展现的是人之本质力量。诚信是对于他人与自己的相同的信任感,不自欺欺人。(2)一方面要信任自己,如实展现的风采,集体里面表现真我,还有慎独。另一方面要信任别人,注重合作,谋求双赢。诚信是双赢的基础,双赢是一种相互影响谋求共同利益的心态,有了诚信,使人安心,不用再瞻前顾后,和谐协作,发挥最佳功能,起到整体大于局部的作用。(3)因此,以诚信为本,做到内在品格和外在行为统一。严于律己;又要做到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的统一,做到人际和谐顺畅交流,事半功倍。
二. 传统礼仪诚信修养
中国古有传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将礼仪保留到生活的每个细节里面。甚至有外邦友人讲过:“这个民族的天才在于把西方只在宫廷外交上面使用的繁文缛节变成日常生活的部分,这个人靠自己的本能准确知晓合何时用何礼节”。把礼仪表达方式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见礼仪还是很有生命力的。诚信也是中国传统优秀美德,几千年来我国流传的崇尚信誉,讲究信用的美德故事多不胜数,这之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高尚情操。这包括了君臣诚信的仁忠,父子诚信的孝慈,夫妇诚信的义顺,兄弟诚信的友悌,朋友诚信的亲爱。(1)诚信使人与人之间顺利交流,表达每个人的本质,社会井然。
三. 礼仪诚信危机凸现
社会再发展,人伦再变化。礼仪诚信也在辩证的发展,这些品质刻上时代的烙印。现而今,社会还是泛起了礼仪与诚信的危机。
在礼仪上面,表现为繁文缛节形式化,表现礼节是为了显示自己懂得礼貌,而不是为了别人舒服。总归于程序化,隐没了真情实感。很多情况下为了所谓的礼节礼貌,做出身不由己的事儿,如明明要事在身,但是不好意思送客,白白干起火无行动,憋气。其实很无益,礼仪若不是情愿所为,根本没有社会意义。
在诚信方面更为深刻,出现了熟人信任危机,更可怕的还有专家权威诚信危机(5)。因为竞争的惨烈,在熟人之间发生了不公正的挤压,手段偏离了诚信。而越来越多的权威被揭开,像学术剽窃,凭证假冒等等,显示了诚信体系正在经受考验。
因为礼仪诚信的有那么大的重要性,在社会的航行中间起伏动荡,我们需要导正方向,重新定位重新与礼仪,方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
四. 定位礼仪诚信坐标
中国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宛若遗作璀璨的宝库,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上前充分的挖掘,在批判中继承。
在礼仪方面我们很必要保持真诚,不要一味的流于形式敷衍,也不要太过莽撞,把西方的顽强和东方的彬彬有礼无缝结合,礼貌有节度,礼仪合乎场景。(4)诚信重构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1.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制度,备份好清楚的产权记录和整理好明晰的档案留底,杜绝非法的诚信出轨;2. 全社会都加强社会鉴别能力,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专家权威才有监督力度,从源头防治高端的诚信危机。(5)明礼为先,诚信为本。重要的是重构礼仪诚信的新内涵,赋予其时代气息,才有远大前景。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