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海原一小简介
2024-12-02 01:56:43 责编:小OO
文档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海城县高等小学堂创立。学校最初位于县城内东北隅,即现在的海原三中所在地,共有房舍31间,教习1名,学生十余人。每年由各牙行筹款940千文作为经费,校长称堂长,教师称教习。在晚清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下,海城县高等小学堂为近代科学知识、先进技术及改良思想在海原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年(公元1912年)一月,南京临时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规定:“从前各学堂均改称为学校。”因此,海城县高等小学堂开始改称海城县高等小学校。与此同时,原堂长一律改称校长,每级另设级任教员(兼管级务工作),酌设专科教员(主要担任学科教学)。三年(公元1914年),因原海城县名与辽宁省海城县重名,海城县改为海原县,校名也随之改称海原县高等小学校。从1912年到1921年,在共和与封建复辟斗争的历史条件下,海原县高等小学校得到了初步发展。

九年(公元1920年),学校原有一切设施毁于震惊中外的海原大地震中。这次地震使学校原有校舍破坏殆尽,师生四散逃命,学校停办两年。从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海原回汉各界民众为延续被中断的教育,开始于学校原址重新建立学校。这是海原民众热爱教育、崇尚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学校得以重生的艰难创举。新校建成后,校名也随之改称为海原县高级小学校。当时,新建立的学校,校园主体部分为四合院形式的校舍,正面为出檐(有明柱)五间大礼堂;南面一栋七间,正中一间为过道,左右相对为教室;东、西各有学生宿舍或其他用房七间。

当时,海原县高级小学校的门面相当讲究,高约5米,磨砖雕砌,饰以铁花。在校门两旁有含义深远、对仗工整的砖刻楹联一副:“研究中西学说尊所闻行所知,培养纯粹人才仰其根俟其实。”这对联是这一时期学校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海原县高级小学校开始执行“壬戌学制”的必然产物。根据该学制的规定,初等小学6年,分为初小和高小两级;初级小学4年,可以单独设立,义务教育便以此4年为准;高级小学2年,不能单独设立。但鉴于海原教育发展实际,学校仍以高级小学开办。因此,直到1936年,学校仍只收小学高年段学生,而不收低、中年段学生,故学校虽在规模扩大上受到一定,但却保持着较高的办学层次,成为当时海原县最高学府与人才成长的摇篮。

这一时期,海原县高级小学校的办学方向为:适应社会进步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这一新的办学方向,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使海原县高级小学校与海原教育逐渐走上了规范化之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