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茶德”,简而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它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提升至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表明饮茶人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应单纯将其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进一步扩展了“茶德”的内涵:“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这些扩展不仅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更将人的品德修养与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结合在一起。
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这些观点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