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
2024-12-01 12:50:32 责编:小OO
文档

少年时不懂得愁苦的滋味,只是为了填词而编造愁绪。如今经历尽了愁苦,想要诉说却又停止,最终只感叹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写于作者被去职、闲居带湖时期。词中通过少年和现在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愁苦与无奈。

少年时的辛弃疾,登高望远,心中虽有壮志,但尚未尝到愁苦的滋味。他为了写词,便编造出一些愁绪,这在文人中是常见的现象。

然而,如今的辛弃疾,饱经忧患,尝尽了愁苦的滋味。他曾经满怀壮志,想要为国效力,但却被排挤,无法施展抱负。这使他的内心充满了愁苦。

当辛弃疾想要诉说自己的愁苦时,却又说不出口。因为这些愁苦,不仅难以言表,而且说出来也毫无意义。于是,他只能感叹:“天凉好个秋。”

这种感叹,看似轻松洒脱,实际上却难以摆脱内心的沉重与压抑。这与少年时的幼稚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一种无奈。

周济曾评价辛弃疾的词“变温婉,成悲凉”。读这首词的人,应当能够感受到这种转变。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