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先生,指的是韩愈自己,当时他在国子监担任博士。国子监是唐朝京都最高学府,下设有国子学、太学等七所学校,各校都设有博士作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太学在唐朝时指国子监,古时候对官署的称呼常常沿用前代的旧称。
嬉戏、游玩,随意,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中说:“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
畯,通“俊”,指才智出众的人。
率,都,庸,通“用”,采用、录用。
爬罗剔抉,意为仔细搜罗人才。爬罗,爬梳搜罗。剔抉,剔除挑选。刮垢磨光,指精心造就人才。
有司,指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
六艺,指儒家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的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著录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著书立说,因此有“百家争鸣”之称。
纂,编集。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膏油,指灯烛,晷,日影,恒,经常,兀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
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中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焦循补疏:“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攘,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
苴,通“恤”,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裂缝。皇,大。幽,深。眇,微小。
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韩愈《原道》认为,儒家之道从尧舜传到孔子、孟轲,以后就失传了,而他以继承这个传统自居。
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
姚,姒,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殷,《尚书》的《商诰》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聱牙,形容不顺口。《春秋》,鲁国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叙述简约而精确,往往一个字中寓有褒贬(表扬和批评)的意思。《左氏》,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鲁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铺叙详赡,富有文采,颇有夸张之处。《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相传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变化来推算自然和人事规律。《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西周及春秋前期诗歌三百零五篇。逮,及、到。《庄》,《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庄周的著作。《骚》,《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太史,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也称太史公,著《史记》。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字子云。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
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跋,踩,踬,绊,语出《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形容进退都有困难。辄,常常。
窜,窜逐,贬谪,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授四门博士,次年转监察御史,冬,上书论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在今广东,故称南夷。
三年博士,韩愈在宪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国子博士。一说“三年”当作“三为”。韩愈此文为第三次博士时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闲散,见,通“现”。表现,显露。
几时,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也即随时。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
吁,叹词。
杗,屋梁。桷,屋椽。欂栌,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儒,梁上短柱。椳,门枢臼。闑,门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门闩之类。楔,门两旁长木柱。
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兰,龙兰。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贱价药材。
纡馀,委婉从容的样子。妍,美。卓荦,突出,超群出众。校,比较。
孟轲好辩,《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有好辩的名声,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说,自己因为捍卫圣道,不得不展开辩论。辙,车轮痕迹。
荀卿,即荀况,战国后期时儒家大师,时人尊称为卿。曾在齐国做祭酒,被人谗毁,逃到楚国。楚国春申君任他做兰陵(今山东枣庄)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死在兰陵,著有《荀子》。
离、绝,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
繇,通“由”。
靡,浪费,消耗。廪,粮仓。
踵,跟随。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
财贿,财物,这里指俸禄。班资,等级、资格。亡,通“无”。庳,通“卑”,低。前人,指职位在自己前列的人。瑕,玉石上的斑点。疵,病。瑕疵,比喻人的缺点。如上文所说“不公”、“不明”。杙,小木桩。楹,柱子。訾,毁谤非议。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句意思说: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的任使有什么问题。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家之首。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