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也称为身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图,而不是通过语言本身。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等人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指出在人类的沟通中,全部表达信息由7%的语言信息、38%的声音信息和35%的肢体语言信息组成。这表明肢体语言在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于肢体语言的起源,学术界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肢体语言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也有观点认为它是由文化环境决定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福瑞森和瑟瑞森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七种基本情感反应,如喜悦、悲伤、愤怒等,在面部表情上是一致的,这支持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然而,肢体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外部表征在世界各地因文化环境和传统习惯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佛教文化中的肢体动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和内容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了解佛像造像中的肢体动作的意蕴对于理解和分析人类肢体语言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人类肢体语言的产生受内部和外部信息刺激的影响,最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汇集,并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肢体语言是人类对主观客观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的真实可靠的表现形式。当人在说真话时,语言、语音语调以及肢体动作往往协调一致、流畅自然。而在说谎时,尤其是在代价较大的情况下,这些配合往往显得生硬、僵化、做作。
肢体语言分析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为了正确解读肢体语言的意义,窥探对方内心世界的秘密,识别对方的谎言,必须遵循肢体语言分析的四项基本原则:连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背景性原则和可能性原则。这些原则要求我们在分析肢体语言时,全面掌握动作前后的情况,综合分析,谨慎下结论。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