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哈尼族人为什么界要用泥土筑墙
2024-12-01 12:10:27 责编:小OO
文档


哈尼族的住房主要分为地面建筑的“封火房”、“蘑菇房”、“土掌房”以及干栏建筑两类,其中以地面建筑为主。他们建造住房时,一般会就地取材。每个村寨少则一两户,多则数百户,其中以数十户的村寨居多。无论村寨大小,都展现出相对统一的建筑群风格。村寨背后通常是茂密的古木丛林和灌木山坡,村前则是层层梯田和崎岖的山路。村寨周围喜欢种植棕榈、竹子以及梨树、李树、桃树、柿子等果树。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和稳定的农耕生活,他们的房屋建筑通常比较坚固且保暖,但通风和采光可能不足。建房时间通常选择在冬末春初。
居住在云南省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支系白宏人的住房有显著特色,属于茅草顶和土掌房类型,较多地保持了父系大家族的特点。他们的建筑程序和工艺较为复杂。建房时,首先打下地基,墙基用沙石或石灰石砌起,从地面下半米处开始,到地面上半米处结束,土墙便从基石上立起。更讲究的土墙使用砖块立起。有的用木夹板定型,上下冲压泥土来筑墙,这种墙内外平整、光滑、美观。还有一种最简便的方式,就是用一团团泥巴码起来,虽然外观略逊一筹,但也很结实耐用。哈尼支系白宏人的住房房头朝东,正房面北,以表示对哈尼族祖先发祥地的敬意。一层住房由正房、厦子和耳房组成一个建筑联合体。正房设有二楼的,楼上覆盖茅草顶。厦子相当于正房前厅,与土房前墙相连;耳房与正房西侧相连,并与厦子沟通。厦子和耳房上面都是坚固的泥土平台,土顶既是屋顶,便于防火,又可当阳台晒场或休息纳凉,在地形崎岖不平的山区非常适宜。从西面看去,整个村寨的住房仿佛是一群巨大的台阶矗立在地上。
哈尼族的住房主要是土木结构,一层顶上密布着细圆木,圆木上再依次铺以细木条、茅草层、泥土层和沙性土层。正房上方的茅草多为双斜面,少数为四斜面,先将茅草打制成草排,然后顺序叠压,布满屋顶。二层顶上封泥后再设双斜面的阁楼,又称“封火楼”,“封火楼”具有防火和冬暖夏凉的作用,构成了哈尼族住宅文化的特殊风格。云南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无论住一层房还是二层房,正房的设置与其他地区哈尼族基本相似。正房大间为堂屋,设有供桌和就餐用的饭桌,东面一间是家长的住房,设有祭祖处,节日时进行祭献,西面一间为大儿子一家居住。尽管各地哈尼族的住房类型有所不同,但普遍体现出男女有别的特征,并在住房格局上具体体现出来。床位的性别划分也很明显。白宏人甚至将正房堂屋的饭桌仅作为家庭男性成员的就餐处,而女性则在耳房就餐。更有甚者,他们的床也分男床和女床,女床一般不得高于男床。根据传统风俗,男子的床位不得压在正房纵间中轴线一侧(屋脊垂线),因此男床必在中轴一侧,而女床则可压在中轴线。如丈夫外出死亡,其妻必须睡夫床,不使夫床空置;父亲去世,长子要睡父床,这表现出哈尼族明确的男性继嗣原则。未分家的二儿子、三儿子家,均安排在一层厦子内的不同位置。红河南岸哈尼族的住房通常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或三层房,石块砌基,土墙木柱。正房多半是草铺就的双斜面和四斜面屋顶;泥土封顶后又覆盖茅草或瓦片的房屋称为“封火房”。其建筑格局和屋内安排与墨江一带哈尼族基本相同。前夕,在西双版纳哈尼族中还较多地保存着父系大家庭的残余,一个父系大家庭居住,一般要建一幢中心母房“扭玛”,并依照大家庭内已婚男性成员的数量,围绕“扭玛”建盖若干子房“扭然”。母房较大,分为两半,用竹笆相隔,分别称“巴罗”和“尤玛”,各有其门,男女分开出入。全家进餐或议事都集中到母房,并备有待客的床铺。在母房周围,除了为已婚儿子建盖子房外,还要为适婚年龄的男性成员另建小房,以备择偶之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