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的安澜桥宽3米,全长约340米,高近13米。桥下设有9座木石墩,形成8孔,最大跨度达到61米。桥面铺设木板,两侧设有护栏,全桥由24根直径为5寸的竹索构成,其中10根作为底索,以6排木架支撑,上铺木板,两边再压2根竹索,剩余12根则置于桥两侧,作为扶栏。
走在安澜桥上,脚下踩着木板,手中紧握栏索,桥身在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荡秋千,又似在冲浪。当桥身摇晃剧烈时,走在上面的人会感到心惊胆战,但只要顺利通过,任何道路都显得平坦无阻。后,多次拨款整修,将木桩架改为混凝土支架,竹索改为钢索,使索桥更加坚固牢实。
1974年,为了配合都江堰渠改造工程,安澜桥被向下游移动了100米,并重新建造。新建的安澜桥为钢索人行桥,全长261米,共有5跨,中间设有两个金刚小亭供行人小憩,桥头还建有壮观的桥头堡,中国还为此桥专门发行了纪念邮票。
关于安澜桥,流传着两副佚名对联:“驾长虹于两岸,带二江之双流。”“大江东去无双路;锦里西来第一桥。”这些对联简洁地描绘了安澜桥的壮观景象,气势磅礴,独树一帜。
在安澜桥毁于明末火灾后,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传说中,当地豪绅为了谋取利益,打造了一条大船进行摆渡,收取高昂费用,并对质疑者进行殴打甚至推入江中,使两岸百姓苦不堪言。
安澜桥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人民的智慧,成为了都江堰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