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鸡母蛇,潮汕民间惯用此语形容互相制约或各有胜负的人和事。比如在比赛中,甲胜乙、乙胜丙、丙又胜甲;或在人际关系中,甲怕乙、乙怕丙、丙又怕甲,形成一种连环制约。这一比喻生动且有道理,因为在自然界,蜈蚣、鸡母、蛇之间确实存在一物降一物的关系。
首先,蜈蚣怕鸡母。蜈蚣是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体扁,长达12厘米,头部金黄色,有长触角和聚眼。鸡能解蜈蚣毒,在《广东新语》里记载,蜈蚣“性畏鸡,人见百足亟唤鸡,鸡未至而百足僵矣。”鸡母或公鸡一见蜈蚣就扑捉啄食,能将蜈蚣毒吸出,化解消毒。
其次,鸡母怕蛇。蛇有有毒和无毒两种。在农家,常有金银蛇和眼镜蛇寻吞鸡蛋,咬死鸡母。公鸡脚上有距,不易被蛇咬死,而鸡母无距,一见蛇就惊慌害怕,常被咬瘫软。因此,潮汕有“养蛇食鸡”的俗语,与成语“养虎遗患”相提并论。
最后,蛇怕蜈蚣。蜈蚣爬上蛇头咬蛇眼,使其失去反抗能力,终因蜈蚣毒死。蜈蚣还能从蛇口进入蛇腹,将蛇毒死。《广东新语》记载“百足,《尔雅》作《螂蛆》,能伏蛇,每自口入食蛇腹。”潮汕人自古崇拜蛇,青龙庙敬祀青蛇,香火极旺。对于能伏蛇的蜈蚣,人们也有好感,如“蜈蚣舞”艺术展现蜈蚣的威风。
总之,“蜈蚣鸡母蛇”这句惯用语形象地比喻类似的人和事,通俗易懂,令人深受启发,故相传沿用。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