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舍弃繁体字而改用简体字的目的是什么
2024-12-04 11:27:23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为何要废弃繁体字而整出简体字呢?

晚清时期普通人基本不识字,识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学习机会,学习成本也太高。因此自从时期起就开始搞简体字了。在建国初期的50、60年代曾举办了很多识字速成班、扫盲班来普及文化教育,这也反映了旧时代国人普遍低识字率的事实。

繁体字在过去大多数是用于官府公文、文人作品、经典古籍等层面,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则大多使用不同程度简化了的字,这也被成为俗体字。

除了民众识字率低下,素质较低的原因外。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激进思想,认为繁体字代表一种落后、愚昧的象征,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教育文化发展,因此要实现汉字的拉丁化。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胡适都是大力提倡者。正是中西文化剧烈的碰撞刺激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本国的文化传统,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运动更加深入人心,繁体字显然被逐步取代。

从到新中国也经历了多次讨论。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随后的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陆费逵等教育文化界人士的呼吁推动了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进行,也是简化从民间无意识到较大规模的一个转折。后来胡适、钱玄同等人也积极提倡,胡适曾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在胡适等人的推动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简化字的方案正式推出,但由于抗战和内战的耽搁,实质上简化字的适用范围仍很有限。

建国后在吴玉章、黎锦熙等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简化字运动蓬勃发展,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后有了一简与二简,关于汉字的简化其实也是一种大的历史趋势。当然我认为学习古代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有必要多学习了解繁体字的知识,但普通人并没必要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会书写辨认较复杂的繁体字。

总而言之繁体字的废弃与简化字的推广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大势所趋,顺应了社会经济需求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其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可以通过更正修改解决,因此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可取,每个人只要有兴趣学繁体字也不难,但无必要强制要求,全面展开。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