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上海滑稽戏为何流行不起来
2024-12-04 11:48:26 责编:小OO
文档

上海人面临的“沪语危机”对上海滑稽戏、独角戏带来巨大冲击。地方戏曲曲艺脱离不了地方方言,这是水和鱼一般的关系。这些年,上海独角戏也曾上过央视、登过春晚,甚至参加过一些综艺选秀节目,但是一旦放弃沪语进行表演,效果就怎么也出不来。有调查显示,在上海初、高中生中,家庭交流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远高于上海话。面对“基本能听懂但不太会说”的上海青少年,滑稽戏、独角戏的影响力自然呈下降之势。
其次是传播介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上海滑稽戏、独角戏的传播模式。上海独角戏最早就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的,多少年来开着收音机听相声、独角戏成为上海人的一种习惯。放学回家边吃晚饭边听广播,这是许多70后、80后童年时代的生活常态。有趣的是,《开无线电》还成为了上海独角戏的经典之作。然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广播、电视所造成的挑战前所未有,高度依赖广播、电视的上海滑稽戏、独角戏所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再次是脚本内容。上海滑稽戏、独角戏的“噱头”不噱。与相声的“抖包袱”相似,上海滑稽戏、独角戏抛出笑料叫作“出噱头”。然而,当下网络时代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短短几小时,一个新闻热点就能引发众多网民自创的笑话段子。例如,本届里约奥运会就让人领教了“高手在民间”的搞笑功力。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传统滑稽戏、独角戏脚本生产方式所难以匹敌的。在没有网络传播的时代,“噱头”的制造不仅靠编剧、演员本身,甚至还可以从古代的一些笑话集子中挖掘素材,比如《笑林广记》中的许多笑话,都被运用到独角戏表演中成为出彩的“噱头”。在当今网络社会中,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再发生。今年3月,84岁的滑稽戏老编剧周艺凯在一场艺术研讨会上就发出感慨:“再不赶上形势怎么办?连普通的老百姓都比你专业搞滑稽的人要‘滑稽’。”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