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2024-12-04 11:28:56 责编:小OO
文档


01
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
但是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却走样了。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表面形象工程,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就是美丽乡村了。这种模式偏离整治重点,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不管在任何地方,要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做好六大内容。
保护是前提。这是本质的东西,在文物修缮中,曾经坚持的理念就是“修旧如旧”。新农村建设——也必须采用“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方法,将村落传统建筑、乡村景观要素、地方特色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再经过现代理念创新,赋予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代代传承。
发民产业是关键。不少乡村的重大缺陷就是贫穷落后,所以提出三年大打精准扶贫攻坚战。这是建设美丽乡村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是关键环节,不能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民特色产业,彻底解决空壳社、空壳村的问题。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增加农民的有效收入,发展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环境优美的地方引导发展休闲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村民可以土地、现金、劳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壮大集体经济和杜志民的“钱袋子”。
景观是手段。要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包括门牌坊、外立面改造、游园、绿化工程等。我国保留有不少各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有很多还打上了地方的鲜明烙印,如中国龙川、江西婺源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动人传说、经典故事和光辉历程,结合得好,就能做到形神俱备。
体验是途径。钱钟书老先生写过一篇《围城》,最经典的话语就是: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人就是这样,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往大城市跑,而城里人又钟情自驾游,尤其是没见识过农村广阔天地的都市人,都乐意去乡村实践体验,一次非常普通的摘苹果、采杨梅、拔莲藕就会令他们流连忘返。还可以组织城里的孩子与农村的娃娃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相互了解,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肯定能促进各自进步,也可以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验,改掉城里孩子那些大少爷、大小姐的习性,农村的娃娃们也能由此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文化是灵魂。前段时间,电视台不断播大国工匠、大国传承,同时也展现特色各异的“乡愁”。在这些片子里,有不少是与文化分不开的,包括酒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工艺文化和家训文化等等,数不胜数。在我们国家,有不少村落历史悠久,有的在古代甚至胜过一些州郡。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经久沉淀下来的家文化、族文化等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美丽乡村中,必须将之发扬光大,传承久远、声名远播的特色文化,经过赋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还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生态是目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这都是底线,谁都不能踩,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美丽乡村也不例外。不仅如此,生态较为恶化的地方,还要无水引水,无树栽树,真正达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美景。
02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要坚持统筹规划、把握标准、整合资源、产业跟进的原则,以县为主体,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改造。在建设工程中,要统筹好各项行动计划,减少重复施工。把六项行动计划与骨干路网、输电网、通信网建设以及“5个100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强化资金筹措。发挥好市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好各类资金。
三是提升质量效益。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既要扩大覆盖面,又要保质保量建设好项目,确保建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坚持建管并重,创新管理运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各项设施正常运转、永续使用。
03
建设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者该敬畏乡村、敬畏哺育我们的一方水土!
我们呼吁理性开发、理性建设美丽乡村,不为一时之念而毁掉了千百年的古村风貌。不管是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上,还是开发模式的运用上;不管是在资金、人才的引进上,还是人文特色的传承创新上,特别对于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我们都要结合当地情况,理性开发。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风淳,教化废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