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山之下,我种下了豆子,但野草却茂盛,而豆苗却稀疏。
清晨,我起身去清除田间的杂草,夜幕降临时,才披着月光归家。
那条狭窄的山间小径被茂密的草木覆盖着,夜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虽然衣衫被湿并不在意,只愿我的归隐之心不被违背。
陶渊明在公元405年的东晋安帝义熙元年,担任江西彭泽县令,不过短短的八十多天,他便不愿为了五斗米而向乡里的小孩子们低头,毅然挂印归家。
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最终隐居田园。
归来后,他创作了《归园田居》诗集,共五首,这首“种豆南山下”正是其中的第三首。
在这首简短的八句诗中,陶渊明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隐居后亲自耕作的场景,不仅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还展现了他那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不仅是陶渊明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难以完全理解这种归隐田园、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但它所传递的精神价值,依旧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在尘世的喧嚣之中,我们或许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一份对生活的简单满足。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