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带状疱疹的概述及病理病因
2024-12-15 17:14:49 责编:小OO
文档


带状疱疹的概述及病因病理

一、概述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又称急性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年老体弱者居多。带状疱疹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侧胸部及腹部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发病。临床以身体一侧出现的成簇小水疱,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并伴局部剧烈疼痛为特征。皮疹好发于肋间神经(占53)、颈部神经(占20)、三叉神经(占15)及腰骶神经(占11)的分布区。

数日后水泡干涸、结痂而脱落,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病较快,一般病程为:儿童及青年约2~3周,老年人约3~4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春秋二季多发,病愈后极少复发,复发率在0.2以下。临床常根据皮疹分布特点而命名,如面带状疱疹、发带状疱疹、额带状疱疹、眼带状疱疹、腰带状疱疹、臀带状疱疹、胸带状疱疹、腹带状疱疹、股带状疱疹等。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一般性、顿挫性、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及泛发性带状疱疹等类型。

中医历代医家对此病阐述较多,由于对本病观察角度不同,故病名亦有所异,因本病“状如蛇行”,故称“蛇串疮”或“蛇窜疮”;因其“缠腰而生”,又称“缠腰火丹”、“缠腰蛇”、“缠腰龙”、“串腰龙”、“串腰疮”、“玉带疮”“甑带疮”;发生在头面及其它部位者,称为“白蛇串”、“蛇丹”、“蛇瘅疮”、“蜘蛛疮”或“蜘蛛丹”;因其“状如瓶带”,又称“瓶带疮”,亦有称为“火带疮”。目前在北方俗称缠腰龙,南方俗称缠腰蛇丹。

历代医学文献对本病均有论述,并且记载了大量的治疗方药。其中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最具代表性,该书“缠腰火丹”记述:“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其间小疱,用线针穿破,外用柏叶散敷之。”其论述简明扼要,治疗方药至今仍为临床习用。

《外科大成》对本病的临床表现作了详尽的描述,认为本病:“生于缠腰,俗称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皆如累累珍珠。干者色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湿者色白如泡,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蜘蛛疮生于皮肤上,形似水窝状,其色淡红而痛,三三两两,成群攒聚,宛如蜘蛛。”

二、病因病理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VZV属DNA疱疹病毒(Herpes virus)科α疱疹病毒亚科,具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VZV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150~200nm,平均约180nm。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一般动物和鸡胚对VZV不敏感,在人以外的动物中未发现病原性。在人或猴纤维母细胞中增殖,并缓慢产生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受感染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在外界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对乙醚敏感,在痂皮中不能存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可引起两种疾病:水痘及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由于VZV有亲神经性,儿童时期感染VZV后,病毒进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沿着脊柱内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的神经细胞中,平时并不会致病,但当机体受到某些诱发因素,如发热、受冷、机械压迫、过度疲劳、精神创伤、细菌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剂、X光照射、白血病及恶性肿瘤、器质性疾病发作等,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低下时,潜伏病毒激活而复制,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引起复发感染,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形似带状的水疱疹,且该病毒能使受累神经节发生炎症和坏死,刺激大脑皮质感觉神经中枢,产生剧烈的神经痛,并在1~4周内局部痛觉非常敏感。此外,病毒亦可由脊髓后根神经侵及自主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