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这一独特食物,拥有众多别称,如水饺、角子、水包子,以及淮河以北至山东地区民间所称的扁食等。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以“扁食”称呼之。饺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各异,如古代的“牢丸”、“扁食”、“饺饵”穗档、“粉角”等。三国时期,饺子被称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简称为“馄饨”;到了唐代,饺子的名称变为“偃月形馄饨”;宋代则称之为“角子”;元代称作“扁食”;至清朝,通称为“饺子”。饺子在不同地区的叫法亦有所差异,如在河南、山西、福建等地方言中,与普通话中的扁食和饺子有所分别。
在北方,人们以“扁食”和“饺子”来区分,其中扁食指馅大皮厚的饺子,而饺子指馅小皮薄的饺子。南方地区则以“馄饨”和“饺子”来区分,馄饨指馅大皮厚的饺子,而饺子指馅小皮薄的饺子。在胶东地区,人们则习惯称之为“箍扎”。
饺子的历史发展颇为丰富,起源于汉朝,由医圣张仲景首创,最初用于药物包裹的“月牙馄饨”后演变为食品,特点为馅小皮薄。宋代传入蒙古,成为蒙古族过年的必备食品,蒙古饺子的特点是馅大皮厚,形状扁平且为半圆形。元代,饺子返回中国,并结合了中国内地的精湛烹饪技艺,成为节日食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汉代起,饺子便已有医用起源,张仲景用面皮包裹药物以治病,避免病人因药苦而影响服用。至魏晋唐宋时期,饺子已广泛作为食品食用。三国时期,饺子已被称为“月牙馄饨”,并在《广雅》一书中有所记载。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成为天下通行的食品。唐代,饺子形状与现今相似,且单独捞起食用。宋代则称之为“角儿”,成为后世“饺子”一词的渊源。在此之后,元、明、清及时期,饺子的名称依然可见。南宋时期,饺子又称为“燥肉双下角子”。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