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特量表法是使用预先编制的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广告、产品等对象态度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由Rensis A. Likert在1932年提出,编制过程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1. 第一步是拟定一系列关于态度对象的语句。这些语句涵盖积极和消极态度两个方面,并为每个语句设定相同的答案选项,通常是五个或七个等级,例如:十分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十分不同意。
2. 第二步是将语句分为积极和消极态度两类,并为这两类语句的答案选项分配不同的分数。例如,积极态度语句的评分可能为:十分同意5分、同意4分、中立3分、不完全同意2分、十分不同意1分;而消极态度语句的评分则相反:十分同意1分、同意2分、中立3分、不同意3分、十分不同意4分。
3. 第三步是选择一组调查对象,要求他们根据个人看法对列出的每一语句进行评分。
4. 第四步是筛选具有区分能力的语句,形成正式的量表。这通常通过两种方法完成:平均值差数法和内在一致性法。平均值差数法通过计算高低分组平均值之差来判断语句的区分能力,而内在一致性法通过相关系数来判断语句与总体态度的一致性。
量表制成后,应答者对每一语句的回答会被转换为分数,并累加,从而得到个人的态度分数。所有应答者的得分平均后,可以反映出总体态度。李克特量表通过将态度细分为多个类别,如非常赞成到完全不赞成,中间包括中性,从而充分体现人们在态度上的细微差别。此外,由于其简洁性,被测试者填写起来也较为迅速。因此,李克特量表是态度研究中广受欢迎且常用的工具之一。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