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源于波斯的掐丝珐琅技艺在5至6世纪时期趋于成熟。
2. 该工艺后传入阿拉伯、东罗马帝国,并在元代中国云南扎根。
3. 明代初年,曹明仲在《格古要论》中对“大食窑”进行了描述,提到了这种工艺的材料及其制作出的多彩花色,这与佛郎嵌工艺相似。
4. 在当时,掐丝珐琅制品如香炉、花瓶、合儿盏子等多流行于妇女闺阁,而非士大夫的书房清玩。
5. 它也被称作“鬼国窑”,而云南人在北京制作的酒盏则被称为“鬼国嵌”。
6. 明代宣德年间制作的掐丝珐琅作品,现存于故宫博物馆和沈阳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景泰蓝制品。
7. 这些作品不仅种类繁多、制作精良、数量众多,而且艺术成就高,其造型风格已实现民族化,成为全球掐丝珐琅工艺中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