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元代,蒙古人对工匠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战争中俘获了来自各地的工匠。这些工匠被迫在工场中从事手工业。
2. 成吉思汗在1219年对大食国发动攻击时,经常只保留工匠,将其他人消灭。这些工匠被分配到蒙古的不同,或者作为奖赏给予蒙古的贵族和将领,有的则被召至蒙古营地从事纤细的工作,或者被遣送至蒙古。
3. 元朝统一全国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来到中国。阿拉伯工匠带来了掐丝珐琅技术和主要原料。元成宗时期的合赞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还擅长多种技艺,包括制作珐琅。这显示出掐丝珐琅工艺在13世纪后期已经受到元朝的重视。
4.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主要供皇家使用,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生产规模不大,产品有限。元代的掐丝珐琅器装饰品保留了阿拉伯艺术风格,但中国工匠也开始制作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
5. 明代晚期,掐丝珐琅工艺开始引起文人阶层的关注和珍藏。早期的器物传世不多,工艺不成熟,掐丝粗细不均,颜色单一。
6. 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显著发展,造型、品种、釉色都增多,工艺技巧也提高。
7. 清初设立了珐琅作坊,专门研发珐琅器。康熙时期,掐丝珐琅风格沿袭明代,掐丝细密,但釉色不如。
8. 康熙对画珐琅新技术的关注导致掐丝珐琅数量不多,品种单调。直到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才全面兴盛,形成了几个工艺中心。
9. 乾隆朝除了仿制前朝器皿,还制作仿古铜器和宗教供具,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的器皿。乾隆将古代书画元素融入掐丝珐琅纹饰,追求绘画与工艺的结合。
10. 乾隆后期,国势衰落,掐丝珐琅制作也开始没落,传世作品不多。清晚期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变,但比例不协调,艺术品位逊于乾隆时期。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