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这样用,搞定难倒抗生素的肺部感染
桂枝汤是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耳熟能详的方子,一般被归类为解表剂,用以治疗感冒。然而,作为“千古第一方”,如果仅将其视为治疗感冒的小方,那就小瞧它了。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桂枝汤及其类方,许多临床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今天,我就带领大家通过一则医案,了解如何利用桂枝汤类方成功治疗抗生素难以应对的肺部感染。
案例中的患者是女性,50岁。她之前有大肠多发性溃疡病史,对多种抗生素过敏。2010年10月,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考虑到患者的过敏体质,抗生素的选择变得十分困难,于是请黄师查房,希望中药能够取得疗效。
黄师观察到患者神疲体倦,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每天下午和晚上发热,体温在37.5℃~38.2℃之间波动,咳嗽频繁,痰黏难咯,恶寒。首次治疗,黄师使用了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汤,但四天后患者的发热仍未缓解。
再次查房时,黄师发现患者恶寒明显,天气虽热,但她仍穿厚衣,口中淡,苔白不渴。于是,黄师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15g,北杏仁15g,川厚朴20g(后下)。患者按照医嘱,服用两剂后,全身感到温暖,恶寒感显著减轻,当晚退热。但第二天又出现发热,于是再次使用桂枝汤,并增加剂量,两剂后,发热完全退去,恶寒和汗出症状消失。
桂枝汤是众多方剂中的首选,历史悠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常让人望而却步,主要是因为南方无伤寒,夏天无伤寒的说法,导致人们对桂枝汤的认知受限。然而,临床实践证明,桂枝汤在夏季尤为适用于那些因冷饮而引发的表证。正如《内经》所指:“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不应仅以发病时间来判断病情。
本案中,患者在中秋节后发病,当时广州地区气候炎热。患者发热久不退,恶寒明显,黄师观察到她不断以毛巾拭汗,舌淡苔薄白,口中和。这些症状明确体现了桂枝证,加之咳嗽气逆,因此选择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不仅在太阳病中适用,阳明篇、太阴篇中也多次提到,它适用于发热汗出恶风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黄师曾考虑加入附子,但最终决定不使用。因为《伤寒论》第21条提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然而,患者的汗出情况并不符合这一条文描述,因此选择继续使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在《伤寒论》中也有详细描述,应引起重视。患者服用桂枝汤后,应啜热稀粥,温覆令一时许,以达到遍身微汗的效果。若一剂汗出病愈,则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则按照前法再服。此案中,患者原本应服用四次,但由于未按照医嘱进行,未能一剂收功。
黄仕沛老先生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精于温病。黄仕沛老先生在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本书收录的就是黄仕沛老先生的方证相对医案、经方问对及其临床感悟。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何莉娜 潘林平 杨森荣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