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成语
2024-12-11 20:18:51 责编:小OO
文档


“盲人瞎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具体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排调》。原文描述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当时,桓玄、殷仲堪和顾恺之聚在一起,以谁的话语更惊险为话题进行比试。桓玄首先发言:“矛头淅(xī)米剑为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用剑作为灶具烧火做饭,自然显得非常惊险。

殷仲堪随后说道:“百岁老翁攀枯枝。”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位年纪非常大的老人悬挂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也颇具危险性。接着,又有人提出:“井上辘轳(lù lú)卧婴儿。”意思是井台上的辘轳上睡着一个婴儿,这似乎更为惊险。而顾恺之则提出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样的说法。

当盲人骑着一匹瞎马,在深夜中靠近一个深水池边时,这种情景确实令人感到极度的危险和恐惧。这句话后来被简化成“盲人瞎马”或“瞎马临池”,比喻那些盲目行动、缺乏明确方向的人。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正如盲人骑瞎马在深夜临深池那样,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风险。

“盲人瞎马”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盲目行动的状态,还警示人们在行动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和冲动。它提醒我们,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应该谨慎思考,确保自己的行为是有目的且安全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