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高海拔如何划分?
2024-12-18 12:24:03 责编:小OO
文档

1. 中高海拔如何划分?
通常将海拔1500至3500米区间划分为高海拔(High Altitude),3500至5500米为非常高海拔(Very High Altitude),而5500米以上则被定义为极高海拔(Extreme High Altitude)。
2. 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度,身体是否能够适应?
大部分人在到达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度时,都有可能出现轻微的高山病(Altitude Illness)症状。身体为适应高海拔处的气压,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但这种适应是有限度的。超过5500米后,无论花费多少时间,人体都无法适应。
3. 高海拔适应的生理转变有哪些?
身体为获得足够的氧气,会经历以下生理转变:
- 呼吸加速及加深
- 肺动脉血压升高,促使血液流向平时未使用的肺泡
- 制造更多红血球
- 制造更多使血红素释放氧的酵素(2,3-DPG)
- 骨骼肌肉的微血管增多
- 血浆容量减少
- 增加线粒体数目及体积
- 增加氧化酵素数目
4. 高山适应攻略有哪些?
- 避免乘车或飞机直接到达高海拔,最好从3000米以下开始攀登。
- 如迫不得已乘车或飞机到达高处,请在到达后的24小时内避免过分劳累。
- 在海拔3000米以上,每天上升的高度不应超过300米;每连续升高2-3天(600-900米)后,应多留一晚在同一高度休息。
- 采取“上升后下降”的策略,每天上升不超过300米,并确保回到睡觉的地方。
- 出现高山病症状时,不要继续上升;如症状恶化,应立即下降高度。
- 补充水分,每天至少喝4-5升水,直至尿液清澈或至少浅黄。
5. 急性高山症的症状及应对策略是什么?
急性高山症(AMS)的症状包括头痛、胃口欠佳、恶心、呕吐、疲倦、虚弱、眩晕和睡眠困难等。出现症状时,应留在原地休息,并注意观察同行者的行为。如症状严重,应立即下降高度,并寻求医疗援助。
6. 高山脑水肿(HACE)和高山肺水肿(HAPE)的特点和应对措施是什么?
高山脑水肿(HACE)是海拔4300米以上最严重的高山症,症状为运动失调和精神状态改变。应对措施是立即下降至低处,越快越好。
高山肺水肿(HAPE)的症状包括休息时呼吸困难、咳嗽及可能咳出泡沫性或粉红色的痰、虚弱或运动表现下降、胸口有压迫感或感觉有液体充满以及发绀等。应对措施是立即下山。
7. 高山视网膜出血、血管栓塞和中风的症状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高山视网膜出血通常发生在海拔4300米以上,可能影响视力,应立即下山。
血管栓塞和中风的风险在高海拔地区增加,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双腿活动、避免穿紧身衣服、喝足够的水分和避免吸烟等。
8. 高海拔全身性水肿的症状及处理方法是什么?
高海拔全身性水肿的症状包括手脚浮肿、面部及口唇肿胀、排尿量少等。处理方法包括避免高盐量食物,遵照医疗人员的指示,服用利尿剂。
9. 登山时应如何注意安全和健康?
登山时应注意以下安全和健康事项:
- 从低海拔开始逐渐上升,以适应高海拔。
- 避免急剧上升,以减少高山病的风险。
-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4-5升水。
- 注意同伴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山病症状。
- 不要为面子问题而隐瞒症状,确保向队友述说自己的不适。
- 遵守安全规则,不要单独行动,确保有同伴知晓你的去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