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什么是教学成分
2024-08-03 19:49:44 责编:小OO
文档

教学策略的基本成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它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区别“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两个概念的标志.怎样操作才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教学策略所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实施离不开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新课程后,教学上开始面对一些新的课题,如“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等.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着手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使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而,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来探讨教学策略,在目前显得十分重要.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是什么关系?1、教学策略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策略作为教学实施的“方案”,对已经形成的教学方法有所借鉴.教学策略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时,它也就变成了一种教学策略.2、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有一些教学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直接应用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有一些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需要根据教学情境加以调整.教学策略要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就要灵活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有时,也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情境.从哪些方面判断教学策略的质量?1、效果、效率与吸引力.“策略”一词本身隐含着对“质量”的追求,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才能说明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否则,可以用“失策”来形容.我们可以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吸引力三个方面来衡量教学策略的质量.2、“效果”与“效率”的不同含义.教学效果指教学任务完成的程度,即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率指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需的代价,如师生投入的时间等.能用更少的投入去完成更多的任务,是“效率”高的体现.3、不可忽视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检验教学策略质量的重要尺度,适宜的教学策略,能够事半功倍,为师生节省下时间,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试想两种情况:一位教师“手把手”地教班里每一位学生,而另一位教师则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帮助,教师只在关键问题上点拨学生.后一种情况,教师付出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而学生也感觉要轻松得多.4、吸引学生持续地学习.教学吸引力也是评估教学策略的重要尺度.怎么判断教学吸引力呢?一堂课开始,教师导入教学内容后,学习有很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教学就有吸引力;当一个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还想就这个内容多了解一些,即使老师不再讲了,学生也有热情在课外自学,这也是教学吸引力的表现.教学吸引力就是指教师是否能促使学习持续地学习.5、全面评估教学策略.在对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评估时,应该全面、系统的评估,能够对教学策略做出准确的判断.单看学生成绩单时,觉得学生学习效果很不错,但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呢?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做模拟题,其成绩是题海战术的结果,而非有效运用学习方法的结果.“题海战术”这个策略所取得的效果,是以低效率为代价换取的.在新课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存在自己的特点?1、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策略的重要取向.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符合个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因此,我们应该把使学生形成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看成新课程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2、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策略的形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学懂”“学会”,而且要促进学习“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把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策略的形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当学生形成学习策略时,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因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要使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就要使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主动思考适当的学习方法,想一想怎样才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试想下面的情景:“我们要学习某某内容,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这时,教师在提示学生探究.再如另一种情景:“我们要学习某某内容,同学们分成小组来学习.”这时,教师在提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两种情景,虽然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止于“学会”“学懂”.“我们要学习某某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怎样才能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这时,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方法,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自觉思考,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形成学习策略的过程.从一般情况看,进入新课程后,虽然教师普遍重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没有在教学中凸现出来.仅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重视策略的形成,会产生盲目使用学习方法的现象.在课改当中,一些教师不考虑知识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盲目地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都要“探究”一番,这就是不重视学习策略形成过程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重视了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探究等“新”的学习方法就会比较自然地整合到相关学习内容中去减少目标、内容与方法之间相互游离的情况.我们初步认为,不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策略的形成相互孤立起来,应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策略形成过程中,使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策略形成相结合的思路如何把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策略形成结合起来呢?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⑴给学生提供形成学习策略的“支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学习文坛,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方法,领悟使用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的的一般规律.⑵让学生思考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过去的经验水平等,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当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时,学生掌握这种方法的心理加工过程也存在着差别,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其使用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应让学生树立思考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教师提供的方法适不适合我?为什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我个人有哪些特点?等等.这些是学生应经常考虑的问题.教师应十分慎重地考虑他所提供的方法是不是学生必须执行的程序,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必须使学生按程序执行,则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学习方法,并在行为上有调整执行程序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发现自己的策略.⑶提供合作与交流学习方法的环境,使学生在多种途径的经验碰撞中,认识到自身的策略风格与路径.学生必须参照别人的经验,才能够对自己做出恰当的反思,如果没有别人的经验,学生就很难建立起一个参照系统.学生的反思,实际上是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的.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教师没有提供“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境,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也是存在的.当一个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时,其他学生会产生心理反应:“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为什么没有得到?”或者“也没什么,我在某些方面做得要比他好!”等等.由此可见,学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学习交流.教师安排的“合作学习”情境,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这种交流的存在,并积极地体会这种交流.进一步说,在学习策略形成与实施过程中,学生形成一定的方案来达到他的学习目的,这个目的最终要受到他所处群体(同学)的学习水平、风格、特长等多方面的检验,因此,教师应促成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上面的思路基于一个基本认识:“会学”并不是教师能够包办代替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学法,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法;教师所提供的学法,学生应内化为自己的学法.在这个内化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究自己的学习生活,了解别人的学习生活,从而不断形成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也就是学习策略.如何开展教学策略的研讨?1、注意研讨的系统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们将会采取措施,使教学策略合乎新课程教学理念.在选择措施时,对教学策略进行系统研讨很有必要.教学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大系统之中.教学策略本身,也有其自身的系统,如果不系统地进行研究,就无法对它产生清晰的认识.2、明确教学策略的基本成分.关于教学策略的要素,我们以下的分析采用了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特和梅里尔的分类框架.他们把教学策略分成三种策略: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对教学策略基本成分的认识,是认识教学策略自身体系的一个条件,明确了它,才有可能对教学策略做出科学的分析.系统的研究,就是充分注意教学策略的要素与结构,并明确它们在新课程中,会出现怎样的格局.3、明确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的位置.教学策略属于教学设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进而对教学内容、学生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当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设计开始考虑运用怎样的策略来达到目标,接着,考虑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利用,最后要做出教学评估方案.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教学内容、学生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等,都要反映到教学策略这个操作性的方案中来,也只有明确了策略,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利用,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三种教学策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组织策略指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考虑如何教学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内容都有哪些?如何安排这些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实际上指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2、传递策略指怎样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传递策略考虑的是怎么样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也就是教学形式问题,如怎么向学生提问题等.3、管理策略主要指如何将组织策略与传递策略整合起来如果说组织策略与传递策略,一个安排教学内容,一个安排教学形式,那么,管理策略主要考虑的是内容与形式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结合起来的.4、三种策略构成一个整体把教学策略分为三个方面,是出于科学分析的需要与方便,事实上,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形式离不开内容,一定的内容总是需要一定的形式,就像一张纸必然有两面一样.对教学策略进行分类,对实际教学有什么帮助?对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对事物的分类.所以,尽管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也要按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解开,这样,才能够去描述一节课.我们评一节课,常会说这节课结构上有特点,或者内容安排得太满等等,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把一节课分解开来.分类如果科学实用,对思考教学非常有帮助.因此,我们应努力去建立起教学策略的科学分类,来作为思考教学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教学策略吗?1、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教学策略.教什么,这就是教学内容;怎么安排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策略中的组织策略.2、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十分重要.教材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存在着怎样被利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目前许多人反对教师拿着“教学参考”照本宣科地上课,理由之一是,“教学参考”也是教师“上课”的一种资源.而且,“教学参考”与教案、成型的教学设计还是有区别的.再说,教材与“教学参考”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还有许多资源需要教师自己去开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这是不是说,教材内容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进行重新组织?1、教材内容的组织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怎样组织,组织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定.当我们了解到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后,就会对教材这种教学资源有一个基本判断,它对我们理解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有帮助.2、“知识点”的构成.下面以一个教学“知识点”为例,来说明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⑴知识本身.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知识”并不特指确定的科学知识,它泛指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东西.⑵足以阐明这个知识的原理或者例子等.比如,要让学生掌握“鸟”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对“鸟”下定义,也可以举出“麻雀”等例子.总之,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内容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