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苏州一站式服务中心工作时间
2024-08-27 09:30:42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分析:
一、候鸟式养老模式
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年抽出一段时间到具备更舒适环境的地方去养生度假,是一种集健康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目前,不少养老机构都在探索“候鸟式”养老模式,养老院全国联网甚至“互动”,或成未来趋势。
此类老年群体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多采取休闲旅游度假的形式,度假养老,非长期定居。老年人会选择某一理想的城市居住一段时间,一般是住当地的酒店、老年公寓、养老院或者当地的农家乐,享受比较轻松、廉价的异地生活。
不少景区就迎来了成群结队前来度假休闲、疗养保健的老人,也使得这些地带被称作“养老部落”。这些“养老部落”分三种居住类型:一是候鸟型,每年夏天去住3个月至4个月,这种类型超过60%;二是定居型,除过年过节或单位组织活动外,平时都住在这里,一年要住8个月至10个月,这种类型超过30%;三是疗养型,主要是大病初愈后到这里疗养康复。这都说明了养老方式正呈现多元化,这种回归田园的养老方式,是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个有益探索。
二、活跃型养老模式
活跃型养老模式大多以租赁形式为主,该类养老社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对老人精神世界的关怀,致力于打造具有某一共同特征老人的生活家园,同时提供平台增强老人与社会的交流,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增强自我学习。
这一老年人群体都比较热爱生活,具备一定相同特征并且有知识的老年人群。比如大连国际书香怡养院是以知识老人为主的老年社区,而上海南汇租赁式老年社区可以使入住老人与同龄的亲戚、朋友、儿时的同学、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一起安享晚年。还有的颐养中心则以高管、海归、私营企业主的父母为主。
同时,这里所说的活跃型养老还包括社区托老所、老年宜居社区、老少服务中心、阶梯式养老、搭伙养老等。例如有些城市已将创建具有托养功能的托老所纳入养老体系建设,当子女出差或临时不在老人身边时,为老人提供周到的服务。而老年宜居社区的所有服务都是专门为老人设立的,涵盖医疗、生活照料、文化、健身、娱乐等各个方面。
阶梯式养老(时间储蓄养老),组织相对“年轻”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当义工,若干年后,当义工本人需要服务时,可提出申请,由敬老协会统一调度其他的义工为其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此之谓“服务今天,享受明天”。
那些老人老伴去世后,孩子们因工作忙且让老人一个人在家很不放心,于是希望在同一个社区寻找老人在一起吃饭和生活,这样彼此相互有个照应,这种养老模式被称之为搭伙养老。
老少服务中心则指幼儿园与老年公寓比邻而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老人带去心灵慰籍,老人的亲切慈祥也让孩子们了解到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异地型养老模式
异地型养老模式多是指老年人为追求更好的养老环境和养老设施,通过到异地置业或寄居于异地的养老公寓等,长时间在异地进行养老的一种方式。在异地逗留时间的长短是区分候鸟式养老模式与异地型养老模式的主要标准。例如安吉异地老年养生基地,异地养老+会员制养老新模式。会员卡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养生园这一“异地养老”基地的前期资金投入,使其具备配备优质硬件软件的实力;其次,会员卡的发放可固定消费群体;其三,会员卡催热“异地养老”,“异地养老”带动农家乐餐饮、景区旅游发展。
还有苏州吴中区高端老年产业带,环境静谧、空气清新、人流量较小,适宜老年人居住。广东的粤港合作养老,由于广东籍人数众多,约占全港人口七成,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两地消费的差别,选择回广东养老、居住,逐渐成为广东籍港人落叶归根较好的选择。
四、住房式养老模式
相对大城市而言的低廉房价以及大城市里少见的良好自然环境、高性价比迎合了老年生活的需求。很多城市开始试水两种模式的“以房养老”,老年社区里的公寓全部以租赁的方式供老人居住,租赁者既可以每月付租金,也可以终身租赁。鼓励老年人将市中心的房子出租,然后入住老年公寓,和同龄的亲戚、朋友、同事一起安享晚年。
此外,还有“以房养老”的模式,即“倒按揭”。例如,60岁的退休老人,除一套住房外,缺乏其他养老条件,可将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专门机构,每月从该机构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在他去世后,这套房子由该机构所有。这就是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此模式也属于“以房养老”的金融方式。
五、农家式养老模式
农家式养老模式是指城市中的老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环境品质,而选择到生态品质更好、空气质量更佳、外部环境更安静的农村采取置业或者租赁的方式来进行养老的一种方式。
有些村镇,许多村民家中都有几间闲置的房间,加上有些35岁至55岁的妇女提早下岗,这些人想就业又出不了门。而相应的是,很多市区老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于是,就有了将老人请到农家养老的办法。
在“寄家养老”中,养老费用根据不同的住宿环境以及老人自身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调查中,老人们对这一养老模式态度不一。有些老人希望在好的环境下生活,所以对农家养老非常满意,认为这里空气新鲜,农家乐趣无穷。而另一些老人则认为,农村居住条件各不相同,对一些农家的住宿不是很满意,另外对养老费用也不太能接受,认为太贵了。尽管如此,农家养老模式也算是一种创新,它为老人们开阔了选择空间。管理部门会给老人提供每月理发、每季度体检和若回市区配临时家政员的服务,对于一些与寄养家庭合不来的老人,则会免费予以三次家庭配对。
六、居家型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仍将是老年人主要选择的养老方式。创新居家养老模式,正在加快“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辖区内养老院、医院、商家、家政、水电气等服务资源,在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为老服务站点的模式,建立“虚拟养老院”,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精神慰藉三大类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使老年人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不亚于养老院的专业服务。
而居家养老社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发展模式,它是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兴建过程中,置入养老的理念及功能,创造住宅小区养老功能附加值,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和住宅开发新理念。它既是一个具有养老功能的社区,同时又是一个从0岁到100岁的全龄化居住社区。同时,在产品规划设计、组团布局、户型组合方面充分考虑了亲情化的问题。在社区中安排了一定比例可分可合的亲情户型,如一房一厅与二房一厅、二房二厅、三房二厅对门组合,既满足老年人相对的生活,又可享受子女的亲情关怀。

法律依据
《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9〕5号五、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十八)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促进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开展区域卫生规划时要为养老机构举办或内设医疗机构留出空间。医疗保障部门要根据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完善协议管理规定,依法严格监管。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促进农村、社区的医养结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支持家庭医生出诊为老年人服务。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编办、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购买养老服务目录,组织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红十字会等开展养老照护、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访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打造“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大力培养养老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