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是什么意思?
2024-10-06 01:23:04 责编:小OO
文档


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哲学观点,即"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出自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一章。这个观点强调,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应受奖惩,并非仅依据其行为的结果,而是要看行为人的动机。故意做好事的人,尽管做了好事,却不应理所当然地得到奖励;而无意间做了坏事的人,即使有错,也不应因其并非故意而遭受严惩。

故事中,宋公的文章引用了这一观点,暗示了对公正执法和道德判断的深度思考。他认为,评判善恶应注重动机而非结果,这不仅体现了公正执法的原则,也暗含了对社会上可能存在的只看表面、不分善恶现象的批评。宋公的这一观点,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应有的公正立场,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期待。

总的来说,这个观点提醒我们,道德评价应以行为人的内心状态为考量,而非简单地根据外在的行动,这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