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法规,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是20partsperbillion(ppb)。这种有毒物质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由20种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其中B1、B2、G1、G2和M1是关键成分。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特别是猪、牛、鸭、鹅和鸡等动物具有高度毒性。
早在1990年,我国就实施了《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旨在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该办法要求粮食部门提供无黄曲霉毒素的粮食,并规定在使用可能超出标准的粮食、油料和油品时,必须通过工艺手段消除毒素,产品需符合标准后才能供应。违反规定将面临法律责任。
黄曲霉素AF的产生条件苛刻,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对其生长和产毒至关重要。在适宜的33~38℃、pH5.0和99%水分活性条件下,黄曲霉菌产毒能力最强。高温高湿的环境,如南方和温湿地区,夏季更容易出现黄曲霉素中毒。AF普遍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坚果以及食物如大豆、稻谷、玉米等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食品中检出率较高,中国的华中、华南和华北地区由于环境因素,产毒菌株和毒素含量相对较大,而东北和西北地区较少。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