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做农业大棚的肥料?
2024-10-24 00:07:44 责编:小OO
文档


二氧化碳可以做肥料吗?

一、植物生长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是二氧化碳和水,它们在光照条件下,通过植物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用简单的公式表示如下:
CO2+H2O光(CH2O)+O2↑
叶绿体
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是最简单有机物,植物通过吸收外界营养,经过体内的复杂生化反应,产生人类所需的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各种营养物质。可见,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生长过程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可替代。

二、作物对二氧化碳的要求

1、大气中、大棚内二氧化碳情况。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比较稳定,一般在350PPm左右(百万分之三百五十)。在温室或大棚里,白天和晚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差异很大,晚上由于作物的呼吸作用、土层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等,都会放出二氧化碳,浓度比棚外可以高出一倍左右;日出前,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高值,比棚外高2-3倍;日出后一小时,作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下降至300PPm左右;中午在强烈的日照下,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急剧降低,仅为80-150PPm。
2、二氧化碳对大棚作物的重要性。作物要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据测定,绿色植物每合成1克有机物质,需要吸收1.6克二氧化碳,为其他物质的40倍,植物中所积累的干物质有90%来自光合产物,一亩农作物对二氧化碳的用量,相当于8-12万立方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见二氧化碳对植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看不见摸不着,往往被人忽略,特别在大棚栽培的作物。在温室、大棚里栽培的作物,如果是隆冬季节,为了保温起见,把门窗紧闭密不透风,太阳出来以后,由于作物光合作用活动加强,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快速降低,外面新鲜空气又进不来,当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至约100PPm时,虽然有充沛的阳光,植物根部吸收到足够的水分,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出现二氧化碳“饥饿症”,影响正常生长,影响产量和品质,所以温室、大棚栽培的蔬菜或其它作物,如果在日出以后及时人工补充二氧化碳,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要求,就能较大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得到较高的收益。根据测定,白天太阳光的照度为1000-3000勒克司,蔬菜大棚应补充浓度为1000-2000PPm的二氧化碳,阴天500-1000PPm。作物开花结果期是光合作用最旺盛期,也是干物质大量积累关键阶段,这时人工补充二氧化碳效果最明显。

三、怎样补充二氧化碳

人工补充二氧化碳的方法很多,如在棚内温度较高时,可以用开窗通风的办法,使棚内外空气对流,自然补充二氧化碳;温度较低,大棚不宜开窗的情况下,可以用物理、生化、化学等方法,施用二氧化碳:如利用灌入钢瓶的液态二氧化碳,在棚内根据要求施放,上海郊区建在酒精厂附近的温室大棚,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直接施用;也可以利用作物秸秆经过发酵处理,既产生热量又排出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产生二氧化碳,为作物吸收利用;目前农村使用较多的是化学方法,其原理是碳酸盐与强酸的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生产上用的原料是碳酸氢铵和硫酸,作用的反应式如下:
2NH4CO3+H2SO4--→(NH4)2SO4+2CO2+2H2O
操作方法是:用98%的工业硫酸,按1_3的比例加水(注意硫酸渐渐加入水中,切不可水加入硫酸中),配成硫酸溶液,再按每平方米10-12克的碳酸氢铵加入硫酸溶液,就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反应后剩下的硫酸铵,再加十倍清水,可用于作物的追肥。
人工补施二氧化碳,到目前为止,主要在温室和大棚、有保护设施的环境里应用。在使用时,应根据天气、作物种类、苗情和二氧化碳来源等情况,合理掌握,同时要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