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壳病
病因:钙的摄取不足,或者光照不够降低了钙质的转化,pH值长期偏低,池底淤泥过厚,都有可能造成龙虾得软壳病。虾苗密度过大、长期投喂单一饵料也可导致此病。
症状:虾壳软薄、体色不红、活力不足,运动能力较差,觅食不旺、不肯进食,生长缓慢、协调能力差,虾壳整体偏薄且比较软。
2、出血病
病因:由产气单胞菌引起。
症状:病虾体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特别是附肢和腹部较为明显,肛门红肿,不久死亡。
3、烂壳病
病因:由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黏细菌、弧菌或黄杆菌感染所致。
症状:病虾壳上有明显溃烂斑点,斑点呈灰白色,严重溃烂时呈黑色,斑点下陷,出现空洞,最后导致内部感染,甚至死亡。
4、黑鳃病
病原:病原属真菌中的半知菌类。该病是由池塘水质恶化污染,促使镰刀菌大量繁衍寄生在小龙虾鳃丝、体壁、附肢基部或眼球上所致。
症状:鳃由肉色变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完全变黑,引起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岸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
小龙虾的养殖技术:
1、苗种培育
培育池面积20-40平方米,水深0.6-0.8米的水泥池为主,也可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较好的池塘,建好排水和防逃设施。
放苗前对池子严格消毒,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开口饵料,移植水草面积占水面的30%。每亩投放0.8厘米稚虾10-15万尾,早期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投喂豆浆和鱼糜,随着个体的增大以人工饲料为主。
2、池塘养殖
每亩投放幼虾1-1.5万尾,定期泼洒生石灰增加水体中钙的含量,增加夜间饲料投喂量,以配合饲料为主。
3、稻田养殖
选择水质良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在离田埂1米处,每隔3米打一处1.5米高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待藤蔓上架后,在炎热的夏季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
在养虾沟和田间里要移栽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分散为好,这样有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墙,以防小龙虾逃逸。
4、苗种放养
小龙虾放养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虾1500-2000尾/亩或30公斤/亩。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幼虾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
5、适宜区域
池塘、低洼地、河道及稻田均可养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龙虾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