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牡丹和芍药的故事
2024-10-23 23:20:17 责编:小OO
文档

牡丹和芍药的故事如下:

1、芍药花神

扬州芍药,冠绝天下,这是亘古以来就被默认的,就像一提牡丹,就会想起洛阳。在扬州,有一座三贤祠,供奉的是欧阳修、苏东坡、王士_这三位先生。这三位先生先后在扬州任职,都兴利除弊,关心民情,故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其中苏轼任职最短,只有半年,却做了一件大大有利于扬州百姓的事,而此事就与芍药有关。北宋奸相蔡京此前担任扬州太守,蔡京书法极好,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对于欣赏名花之类雅事也情有独钟。他于是仿效洛阳牡丹花会,年年春天在扬州城里举行芍药万花会。

蔡京要搜集千万枝芍药供他一人独享,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他手下人为了讨好蔡京,把城里百姓家的苗圃都洗劫一空,更有甚者,借着抢花的名义顺手打劫百姓钱财,惹得民怨沸腾。苏东坡上任之初,正是芍药盛开之时,百姓说此事实在扰民,便下令废除了芍药万花会,百姓欢呼踊跃。

后来传言说是芍药因惨遭折毁,便托梦给了苏学士求救,苏东坡死后,做了花神,便成了中国十二花神之一的芍药花神。

2、四相簪花

相传北宋名相韩琦担任扬州太守时,喜欢种植芍药。有一次居然盛开了四朵“金带围”。扬州芍药中有不少名品,其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金带围”一品。它的花瓣呈红色,盛开后一条黄色的晕纹围在瓣边。物以稀为贵,因它不常开放,故而身价极高。

韩琦一见,十分诧异,此事千古难逢,故而想邀请三人一同前来观赏。当时在扬州的正有王安石、王_,二人应邀前来。在邀的另一位因拉肚子不能前来,倒是远道而来的陈升之赶上了这次聚会。四人饮酒品花,韩琦便请每人簪上一朵“金带围”,后来,这四个人都先后做了宰相,

“四相簪花”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所以“金带围”也成了宰相之兆。

3、芍药典故

东汉神医华佗为研究中草药方便,在其宅前建了个药园,他种药草、建药房,向人们传授技艺。有一天,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颗芍药,他就把它种在屋前。他仔细研究了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没有什么可做药用。

某天,华佗在灯下看书至深夜,忽然屋外传来女子的啼哭声,他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朦胧月色中有一位美貌女子,掩面啼哭。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而出,却不见其人,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是棵芍药。华佗心中一惊,难道它就是刚才的那个女子?

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回屋读书去了。谁知刚刚坐下,啼哭声又飘然而至,再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反复几次,皆是如此。华佗觉得蹊跷,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发生的事说于她。

妻子说:“药园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独有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想来你是没有弄清它的用处,它感到委屈了吧。”

华佗听罢说道:“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清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什么药也不见好转,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

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又服了二日,其病全无。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意识到自己忘记了研究它的根,着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的肉质块根(白芍)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它生品长于平肝,麸制长于养血、敛阴,酒制长于活血,碳制长于止血。

4、牡丹与芍药

传说很久以前,柏乡县北郝村弥陀寺(现汉代牡丹园)一得道圣僧,在一日黎明早课完毕,忽闻笙歌阵阵,奇香扑鼻,祥光迸射。诧异之间,只见一对少男少女,身披红装,手挽手自天飘飘而降,没于寺内阶下。天亮以后在村内传开,老少前来探看时,仙女、仙子降隐之处,

生出两簇奇花——牡丹、芍药花,两花相依相伴,很快长到七、八尺,开出了如盘大的艳丽的花朵。一直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即公元伊始年间,刘秀为躲避追杀,跃入弥陀寺断墙之内,昏了过去,牡丹刷地伸枝展叶,紧紧包裹刘秀,躲过了追兵。刘秀醒来,躺在花丛之中,神清气爽。

刘秀称帝后,为感谢牡丹的救命之恩,巡视河北,专驾柏乡,故地重游,感慨万分,于是题诗一首: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得,也使汉牡丹扬名天下。更负有盛名的是汉牡丹不屈有挠的性格和超凡的灵性。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了河北柏乡,对这千古名花垂涎三尺,欲独霸为己有,曾先后两次兴师动众,深掘数尺,连根带土运往日本,悉心养护,但均告失败,汉牡丹宁死不弯腰,不做负国“人”。

汉牡丹遭此劫难后,数年不发。然而后的第二个春天,汉牡丹竞破土而萌芽,连片而发,且枝繁叶茂,含翠吐芳,重现人间。可见汉牡丹有民族气节。1976年“五一”前,历来开粉红颜色的汉牡丹在这一年连开了三朵硕大的白花,一时人们惊奇不解,

恰恰在这一年、周恩来、朱德这三位开国领袖相继去世。就在同年五墩汉代芍药也休花不开,南北方连遭水灾,由此给素以“花开知国事”充满超灵性的汉牡丹前所未有的神韵。

5、牡丹典故

“天香国色擅名久,艳艳妩媚更可怜。自与洛神魂共附,无人笔下不牡丹。”相传,武则天称帝后,为贺太平盛世,显示帝威浩大,在正值严冬之时,乃令百花齐放,百花不敢违旨,唯有牡丹以为不合时宜,抗旨不从,武则斥它胆大妄为,便将它从长安贬到洛阳,与可怜的洛神为伍。

牡丹谪居洛阳并不气馁,仍然奋发有为,开得更好,蔚成天下第一。从此,每到谷雨时节,洛阳就有牡丹盛会。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为此盛会写诗作志。其诗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志曰:“时值牡丹盛会,士庶竟为遨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柏乡汉牡丹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芍药属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