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是什么?
2024-10-24 00:00:25 责编:小OO
文档

原因

(一)气候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开荒

在荒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22.4%。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造成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三)过渡放牧

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广西、宁夏、内蒙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每支羊拥有的草场面积从50年代的3.3公顷,减少到80年代的0.87公顷,目前仅为0.42公顷。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渡践踏,草原地表土壤峁蛊苹笛现兀??绱凳矗?罅砍鱿址缡慈笨冢??蠓拍猎蕉嗟牟莸兀?寥缆懵兜囊苍蕉啵?纬傻幕哪??婊?苍酱蟆?

(四)不合理的中药材挖采和树木砍伐

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96年11月至97年3月调查,近几年,每年进入内蒙古搂发菜的农民有20万人次,1987年以来,有关省、区进入内蒙古搂发菜人员累计高达190万人次。“搂发菜”大军涉足的草场面积约为2.2亿亩,遍布内蒙古中西部锡林格勒盟、乌兰察布盟等五个盟市。1.9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约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1.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荒漠化的扩展。

(五)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西部地区农业灌溉比重大,农业、林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特别是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加之该区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如陕西关中地区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根据有关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维护其生态环境,地下水埋深维持在2~4米较为合适,否则不能满足天然植物正常用水。如塔里木流域,1972年英苏以下246km长的塔里木河断流,阿拉干以南地下水水位由50年代的3m~5m下降至6m~11m,超过了植物赖以生存的地下水位线,此处森林已失去再生能力,幼苗无法生长,幼树成片死亡。地表植物衰亡加速了土地的沙化。塔里木河流域下游,从1958年到1993年,流动沙丘面积从占土地面积的44.34%上升为.47%,强度和极强度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12%和3.56%

TU

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3%,青藏高原高寒干旱区面积220余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2%,两者合计占国土面积的52.5%。

目前有关荒漠化面积统计不一致。据国家环保局1997年组织完成的“中国土地退化(荒漠化)防治国家行动方案预研究”报告,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内蒙古自治区,而和青海含概了青藏高原高寒干旱区。

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中,因滥采滥伐引起的占28%,过度放牧占20%,滥垦占24%,垦殖后水系改变招致沙漠化的占16%,工矿交通破坏植被导致沙化的占9%,只有一小部分是沙丘前移侵占邻近土地造成的沙化。由此表明,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是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

近年我国的干旱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①降雨显著偏少,尤其是春季干旱时间加长;②气温偏高,尤其是暖冬使有效积温时间加长,地面蒸发强度增加,干燥度增大;③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水蚀引起的荒漠化,即狭义的水土流失。由于降水减少,几率明显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水利部第二次全国性普查(1998—2000年)结果比第一次全国普查(1983—19年)减少14万平方公里。但及相邻的甘肃河西地区西部近年夏季暴雨较多,水土流失加重,约增加4万平方公里。

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狭义的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强烈发展。这次水利部普查获得的面积数比林业局1995年发布的数字又多了6万平方公里(实际上由两个单位作的普查,虽然方法雷同,但所采取的指标体系不同,不能比较)。

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差异。①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②由于重点在农牧交错地带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这一地区由于滥垦引起的耕地风蚀荒漠化开始逆转,并且有光明的前途;③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在严重发展,有两个区域采取了措施,出现逆转的前景。一是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因为从博斯腾湖向下游放水,挽救了地区生态条件继续恶化的势头。二是额济纳河(黑河),上游采取强制性节水,向下游放水的,已经看到了下游生态恢复的前景。

(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俗语说“盐随水来,盐从水去”。从全局讲,由于干旱化的发展,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渍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也有局部恶化的地方,如焉耆盆地地下水位随博斯腾湖水位上涨而升高,整个盆地盐渍化发展。

(4)冻融荒漠化过去研究的不多,这次水利部发布的面积为127万平方公里。

(5)沙尘暴既是土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又是土地沙漠化灾害的暴发过程。沙尘暴频率和强度既与短期的气候变化,如大风的多寡、气候的干湿有关,也与地面结构、覆被状况有关。在气候正常变化下,地面状况是决定的因素。

我国近50年沙尘暴发生频率呈波动减少,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西北地区强沙尘暴有抬头之势,但我们认为新一轮的高涨在2000年和2001年已到高峰。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强调北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沙尘暴)也已发展到高峰,会逐年减少。

西部12省、市、区面积687.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的71.65%,人口数为3.5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41%。

西部现有耕地5014.17万公顷,约占西部总土地面积的7.3%,占全国耕地的32.25%。西部生产了占全国26.28%的粮食、22.84%的油料、28.58%的棉花、15.67%

的麻类、59.53%的烟叶和18.20%的蔬菜、瓜类。退化耕地占西部耕地面积的40%,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耕地占52%。

西部耕地的特点是多灾害、生产潜力大。消除自然灾害和土地退化不利因素,发挥西部土地的巨大潜力,21世纪我国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西部农业的发展。

我国5大牧区均分布在西部,天然草地的总面积为33144万公顷,占西部土地总面积的48.2%,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4.37%。由于草原开垦,可利用草场面积尤其是优质牧场的面积不断缩小,超载过牧严重。目前90%以上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地退化之中,其中,中度退化的草地面积达到1.3亿公顷,并以每年1.9%的速度扩大。

西部林业用地14324.83万公顷,约占20.8%。由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改变统计标准后部分郁闭度0.2—0.3的疏林地统计为有林地,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3—1976年间第一次清查的6.8%提高到1994—1998年间第五次清查的9.8%。但森林的质量仍在下降,表现为天然林遭受破坏,成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生态功能削弱。

其他类型土地所占比例较小,如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别占3%和1%;园地和交通用地更小于1%。难以利用土地128万公顷,占18.7%。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长城沿线土地的旱作垦殖使农牧交错区成为沙漠化强烈发展地区;草原牲畜超载过牧使草场退化,进而沦为沙漠化土地;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集中在河流下游绿洲与沙漠过渡带,主要原因是内陆河水资源调配不当,上游盲目扩大绿洲,截用水资源,使下游断水,下游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环境全面旱化引起的。

沙漠化在内蒙古草原、西北、青藏高原严重发展,并导致近年西北和华北强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

水土流失主要在黄土高原、长江上游和滇黔桂石灰岩分布地区,除了水蚀直接流失表土,植物失去生长条件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导致水、旱灾害交替,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频繁,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表土被水蚀,岩石裸露呈劣地景观(微型喀斯特地貌),有人称“石漠化”。

上述农、林、牧业用土地的退化,不但阻碍了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并使生态环境出现灾难性变化。

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31.4亿元,约占同期全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8.57%,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三大荒漠化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步增加,美国东西方中心关于中国1990年环境经济损失的计算结果,土地荒漠化损失为:低值607亿元,高值1161亿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45%—6.59%。

由于自然条件因素较多,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发展,使西部经济更加落后。西部地区是以牧业和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牧业绝大部分还是游牧放养,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有些地方还保留刀耕火种的落后经营方式。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7671.13亿元,而西部为15354.02亿元,仅占17.51%,尚不及广东(84.31亿元)和江苏(7697.82亿元)两省的总和。农民人均收入1587.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4%,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据《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考察报告》(2000年)载,广西石灰岩地区的古兰屯林区无一分水田,停止森林采伐后,只有靠人均0.77亩石头田种包谷维生,年人均有粮140公斤,收入300元左右,可算我国贫困之最。

发展滞缓拉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距。据有关资料,1999年西部12省区市国民经济增长为15354.02亿元,增长率为4.%,低于全国增幅3个百分点,所占份额下降。长此发展下去,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欠发达必然导致文化落后,全国15034万文盲,有5269.9万人分布在西部,比例为35%,高于人口比例6.5个百分点;而全国3474.8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者,却只有703万人在西部生活和工作,比例为20%,低于人口比例8.5个百分点。落后的农业方式和手工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多生育可以多占有生产资料;加之社会福利底数差,人们“养儿防老”,自然地做出多生育的选择。西部有7个省区无论人口的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岁以上人口的文盲达到53.5%,大专以上水平者只有2000人,而出生率为23.2‰,自然增长率为15.8‰,都是全国之冠,经济最贫困的贵州两项指标均排第二。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