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清袁枚马嵬原文及赏析
2024-10-23 00:01:19 责编:小OO
文档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作为一首咏史诗,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当袁枚赴陕西候补官职之时。诗中,作者以机智的构思和独到的见解,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所描绘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示了不同的情感态度,流露出同情之情。首句“莫唱”不仅意味着不要简单地重复《长恨歌》的故事,也提示人们应关注更广泛的民间现实。作者并非意图否定《长恨歌》的文学价值,他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应仅限于对李杨悲剧的同情。
诗的第二句承前启后,指出人间自有许多夫妻离别的悲剧,远超过《长恨歌》所描述的悲伤。这里,作者用“银河”作比,既增加了诗句的意象美,也强化了其深层含义。
第三句和第四句继续这种对比,引用杜甫的《石壕吏》来展现民间的无辜苦难,与《长恨歌》中的皇家悲剧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典型,而且深刻,它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种是自食其果,另一种是无辜受难。
总体而言,这首诗的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充满了人民性。虽然看似咏史,实则论史,而且并非泛泛而谈,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味,堪称咏史佳作。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