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什么尺什么童的词语有哪些
2024-10-22 23:42:23 责编:小OO
文档

在古代汉语中,“五尺之童”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用来形容未成年的儿童。这里所说的“尺”与现代的尺有所不同,古代的尺更短,因此“五尺之童”特指那些尚未长大的孩童。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孟子·滕文公子》中,原文是:“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按照许子的主张去做,市场上的价格就不会有欺诈行为,即使让五尺之童去市场,也不会有人欺骗他们。

“五尺之童”这个词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例如,在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这段话描绘了夫人治家的严谨,家中没有未被召唤的五尺之童随意进入中堂,这说明这些儿童已经到了十二三岁,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在古代,人们常用“五尺之童”来表示未成年的孩童,这不仅反映了古代对于年龄划分的认识,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视。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生活和教育理念。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