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
2024-10-23 00:20:28 责编:小OO
文档

民族唱法:由中国各族人民习惯和爱好创造发展起来的唱法,包括戏曲、说唱、民间歌曲和民族新唱法等。吐字清晰,音调多高亢,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通俗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很少使用共鸣,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语言质朴为本,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一、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

1、起源不同:

(1)民族唱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和《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演唱形式多以呐喊、吆喝为主。

(2)通俗唱法起源于1900年,那时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到了1920年以后,流行歌曲的歌唱者开始用话筒而产生了分歧,不再需要把声音唱的很大的技巧,启发了白人歌者丢开节拍稳定的音调和拍子。

2、特征不同:

(1)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在第一阶段真声运用的比较多,声音位置相对靠前,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第二阶段继承了中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改变了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混入了假声。第三阶段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并运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使音域和音量扩大,呼吸流畅、极具表现力、声音明亮集中,咬字轻松自然。

(2)通俗唱法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演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语言以质朴为本;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演唱者的普及程度十分高,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韵味独特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表演中,歌手除了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的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

3、演唱技巧不同:

(1)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气吸得深,但量少;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不利于高、中、低声音的统一;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喉咙打开适度,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放松下颚,抬高上颚。

(2)通俗唱法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二、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代表作品

1、民族唱法:郭兰英《我的祖国》《南泥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人说山西好风光》,李双江《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北京颂歌》《船工号子》,朱逢博《北风吹》《金梭和银梭》 《那就是我》《美丽的心灵》《永远和你在一道》,阎维文《小白杨》《一二三四歌》《说句心里话》《想家的时候》《母亲》等。

2、通俗唱法:刘欢《弯弯的月亮》,孙楠《拯救》,张信哲《爱如潮水》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