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琼琼.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11) [2] 李园园.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7) [3] 梁世敏,孙理,张丽伟.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朱峰,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3) [5] 刘文娟,袁文芳.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05) [6] 陈卉.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闻世界. 2009(05) [7] 汪阳.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J]. 青年记者. 2009(11) [8] 张楠,钱艳丽.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3) [9] 张丹.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10] 郝若琦.浅析基于Web2.0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J]. 东南传播. 2008(12) [1] 刘蕾.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9(12) [2] 阮敏尔.大学生虚拟生存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伍安春,张新福,余惠琼.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 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形成模式及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1) [2] 杜骏飞,魏娟.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3] 葛晨光.高校网络论坛形成及引导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4] 刘建.高校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5] 王一春.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愤青现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6] 周千贺.传统媒体和网络的监督及其互动[J]. 青年记者. 2009(23) [7] 任海.高校校园网络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 陶晓华,高健.高校校园网络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 南方论刊. 2009(05) [9] 李雪莹,邓飞.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及其引导[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10] 倪晓莉,陈思路,颜虹.网络依赖行为研究及其干预模型的理论构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