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田中耕一是怎么偶然发现诺贝尔化学奖
2024-10-25 03:08:40 责编:小OO
文档


田中耕一绝对算得上是最特殊的一位,因为他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位科学家。本科学历,沉默寡言,年过四十的普通职员,获奖发明还是源于一次实验失误,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大叔,却在获奖后得到了民众前所未有的疯狂追捧和喜爱,被誉为 " 国民科技偶像 ",风头一时无两。

他在 1985 年发明的 " 软激光解吸附离子化法 " 获得了 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当晚 9 点,在他就职的企业岛津制作所最大的研修室里,田中耕一又稀里糊涂地举行了自己生平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他身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胡子拉碴,有些局促不安,甚至中途还接了同样慌乱的妻子的一个电话。

田中耕一从东北大学电子工学专业毕业,面试家电企业失败后,经论文导师介绍,就职于京都的一家专门制造仪器设备的企业岛津制作所下设的研究所。

而田中耕一的获奖理由正是在此时发明了在不破坏高分子的基础上实现离子化的 " 软激光解吸附离子化法 "。


当时,激光照射是实现高分子离子化的有效手段,但缺点是,激光的照射同时会破坏高分子内部的分子链,使其七零八散,为了削弱激光脉冲对分子本身的冲击,必须要在高分子外面混合一种类似缓冲剂的物质,对分子起保护作用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田中耕一偶然犯了一个大错误。在对测量的样品进行处理时,他一不留神把甘油酯当作丙酮醇与测定材料金属超细粉末混在了一起。" 已经混在一起了要扔只能一起扔,金属超细粉末这么贵,扔了也太浪费了。" 这样想着, 田中耕一决定干脆把这个失败之作也放进分析装置测量了一下。为了让误入的甘油酯快一点气化消失,他用激光频繁地对样品进行照射。

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地沿着甘油酯作为缓冲剂这一方向继续研究。最终,田中小组研制的激光质谱仪,可以在不破坏分子量为 35000 的蛋白质的情况下,使其离子化,甚至可以测出质量数超过 10 万的离子。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