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华罗庚学校数学教材(六年级上)第14讲_典型试题分析
2025-09-29 18:27:51 责编:小OO
文档
本系列共 14 讲

第十四讲 典型试题分析

文档贡献者:winner_d1975

小学数学竞赛实际上就是解题能力的竞赛.多做好题是提高解题

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讲中精选了各类数学竞赛的一些典型试题进行分 析与解答,希望对开拓思路能起一点作用.

例 1  龟兔赛跑,全程 5.2 公里,兔子每小时跑 20 公里,乌龟 每小时 3 公里,乌龟不停地跑,但兔子却边跑边玩,它先跑 1 分钟后 玩 20 分钟,又跑 2 分钟然后玩 20 分钟,再跑 3 分钟然后玩 20 分钟,…, 问先到达终点的比后到达终点的快多少分钟?

分析 只要分别求出乌龟和兔子到达终点各用了多少分钟. 解:乌龟到达终点所用时间为:

5.2÷3= 26 (小时)

15

也就是: 26 ×60=104(分钟)

15

如果兔子不停地跑,那么它到达终点所用时间为:

5.2÷20= 13 (小时)

50

分为分钟: 13 ×60= 78 (分钟)

50              5

又由于

78 =15 3 =1+2+3+4+5+ 3

5        5                                      5

这就说明在前 15 分钟里,兔子共停下来玩了 5 次,然后再跑 3

5

分钟,就到达终点了。共用时间:

15 3 +20×5=115 3 (分钟)

5                          5

所以乌龟比兔子早到.

115 3 104=11 3 (分钟)

5              5

例 2 下图是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大的是主动轮,小的是从动 轮,大齿轮半径为 105,小齿轮半径为 90.现在两个齿轮的标志线在 同一直线上,问大齿轮至少转了多少整圈后,两条标志线又在同一直 线上?

分析 这道题可以看成下面的问题:

在 A 点有甲、乙二人,同时、同速出发分别沿着两条跑道跑圈, 问甲沿左边大圈至少跑了多少圈后,乙沿右边小圈跑到了 A 点或

B 点?

解:由于要求乙到达 A 点或 B 点,所以乙跑的路程应该是小圆周 长一半的倍数;又由于乙与甲跑的路程相等,所以问题就变成了:

大圆周长的至少多少倍是小圆周长一半的倍数?设甲跑了 n 圈 ,

则有 n ⋅ 2π ×105 是整数,约分后可得:

90π

n ⋅ 2π ×105 = 7n 是整数。

90π           3

这就说明 n 至少取 3 使 7n 是整数。

3

答:主动轮至少转 3 圈,两条标志线又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变换问题的叙述方式,往往是发现解题思路的重要手段. 例 3 王师傅在某个特殊岗位上工作,他每上 8 天班后,就连续

休息两天。如果这个星期六和星期天他休息,那么至少再过几个星期

后,他才能又在星期天休息?

分析 首先应该计算出至少过了多少天,王师傅又在星期天休息, 由于他是连续休息 2 天,因此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星期六和星期天, 星期天和星期一.

解:由于王师傅工作 8 天,休息 2 天,所以每 10 天一循环,设 过了 n 个 10 天又是星期天,那么总天数就是 10n 天,又由于每过 7 天是一个星期天,这就要求 10n 是 7 的倍数,因此 n 至少等于 7,总 天数就是 70 天;另外一种情况是过了 n 个 10 天是星期一,也可以使 王师傅在星期天休息,同样的分析可以知道,10n-1 是 7 的倍 数 , 这时 n 至少等于 5,总天数为

10×5-1=49( 天 ). 由于 49<70, 所以第二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之前出现,这就说明王师傅至少过

49 天才又在星期天休息,而不难算出 49 天等于 7 个星期. 答:王师傅至少过 7 个星期又在星期天休息.

例 4 祖父现在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 6 倍,几年后,祖父的年龄 将是小明年龄的 5 倍,又过几年以后,祖父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 4 倍 , 求祖父今年多少岁?

分析 在“年龄问题”中,有一条差不变原理要注意,也就是说 无论什么时候,祖、孙二人的年龄差都是一样的.

解:设祖、孙二人今年的年龄分别为 x 和 y,根据已知条件:今

年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 6 倍,就有:

x-y=5y,

设过 a 年后,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 5 倍,由差不变原理知道:

x-y=4(y+a),

设过 b 年后,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 4 倍,同样道理又有:

x-y=3(y+b),综合上面三个式子有:

5y=4(y+a)

5y=3(y+b). 整理后得:

y=4a

2y=3b, 也就是 8a=3b. 从这个式子看出应该有:

a=3,b=8, 从而就有 y=4×3=12

x=6×12=72. 答:祖父今年 72 岁.

说明:事实上,从 8a=3b 这个公式看出 a 应为 3 的倍数,b 为 8 的倍数,如果取 a=6、b=16 或更大的话,将得出不合常理的结果. 例 5 下图中 8 个顶点处标注数字 a,b,c,d,e,f,g,h, 其

中的每一个数都等于相邻三个顶点处数的和的 1 。求:

3

(a+b+c+d)-(e+f+g+h)的值

解:由已知条件得:

3a=b+d+e

3b=a+c+f

3c=b+d+g

3d=a+c+h

把这四式相加,得

3(a+b+c+d)=2(a+b+c+d)+(e+f+g+h)

∴a+b+c+d=e+f+g+h

∴(a+b+c+d)-(e+f+g+h)=0.

例 6 从 1~100 这 100 个不等的数中,每次取出 2 个数,要使它 们的和大于 100,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分析 在这 100 个不等的数中,每次取出 2 个其中必有一个较小 的,又这二数之和要大于 100,我们可以枚举较小数的所有可能取值 情况来讨论.

解:较小数是 1,有 1 种取法,即(1,100); 较小数是 2,有 2 种取法,即(2,99),( 2,100);

较小数是 50,有 50 种取法,即(50,51),( 50,52),( 50,53),…,

(50,100);

较小数是 51,有 49 种取法,即(51,52),( 51,53),( 51,54),…,

(51,100);

较小数是 99,有 1 种取法,即(99,100).

所以共有取法:

1+2+…+49+50+49+…+2+1

=2(1+2+…+49+50)-50

= 2[ (50 +1) × 50 ] -50

2

=2500( 种 ).

例 7 有 A、B、C 三人参加 M 项全能比赛,在每一个项目中,第 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得分 P1、P2 和 P3,它们都是自然数,并 且 P1>P2>P3,最后计算总分时,A 得 22 分,B 与 C 均得 9 分,B 跑 百米第一,问:

①M 等于多少?

②在跳高比赛中,谁得第二名?

分析 我们来分析如何求 M,由于题中已知有百米和跳高两项比 赛,所以 M 至少是 2,又由已知条件知有:

M(P1+P2+P3)=22+9×2=40

所以 M 是 40 的约数,M 的可能取值只有 2、4、5、8、10、20、40 以下只需依次枚举试验,淘汰非解.

解:由于 P1≥3,P2≥2,P1≥1,因此 M(1+2+3)≤M(P1+P2

+P3)=40.也就是 M≤6,这样一来 M 只有三种可能取值了:2、4、

5.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如果 M=2,这时只有百米和跳高两项比赛,由于 B 在百米赛中 得分 P1,他的总分只有 9 分,因此 P1 至多等于 8,这样 A 无论如何也

得不到 22 分,所以 M≠2.

如果 M=4,这时有: P1+P2+P3=10

由于 B 得了一个第一,所以他至少得分: P1+3P3

又由于 B 的总分是 9,所以我们有: P1+3P3≤9

由此不难看出 P1 不能超过 6,又由 A 得总分 22 知 P1 还不能小于

6,所以 P1=6,这样一来就有 P2+P3=4,所以就有 P3=1,P2=3.这 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 A 最多得分为 6×3+3=21,不够 22,因此 M

≠4.

排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只有 M=5.下面我们来分析每个人的得 分情况,这时我们有:

P1+P2+P3=8.

由于 P1、P2、P3 互不相同,所以 P3=1,否则的话,左边至少等 于 2+3+4=9>8.因此就有 P1+P2=7.不难发现 P1 至多等于 5,同 时又不能小于 5,所以 P1=5,从而也就有 P2=2.我们用下表来表示 每个人的名次:且由表可见,C 是跳高比赛的第二名.

这个表的填充过程读者应自己地作一遍.

例 8  1978 年,有个人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时说:我有一儿一女, 他们不是双胞胎,儿子年龄的立方,加上女儿年龄的平方,正好是我 的出生年,我是在 1900 年以后出生的,我的儿女都不满 21 岁,我比 我妻子大 8 岁,请求出全家每个人的年龄.

分析 本题的关键在于先确定儿子的年龄,其次是求出女儿的年 龄,这可用前面介绍的“筛”法来做到.

解:由于 133=2197,所以儿子的年龄一定小于 13 岁;又由于 113

=1331,既使加上 212=441,也只是 1331+441=1772<1900,所以 儿子的年龄一定大于 11 岁,只有 12 岁了.

设女儿的年龄为 x,根据已知条件有:

123+x2>1900

所以 x2>1900-123

x2>172

也就是说女儿的年龄大于 13 岁,又已知这个年龄小于 21 岁,所 以女儿的年龄可能岁数是:

14,15,16,17,18,19,20

如果 x=15,那么父亲的出生年数就等于:

123+152=1953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想一想为什么?),同样道理,女儿的年龄

也不能是大于 15 的数,只能是 14 岁. 这时父亲的出生年数为:

123+142=1924

1978 年时的年龄为:

1978-1924=54(岁)

1978 年时母亲的年龄为:

54-8=46( 岁 ): 答 :( 略 ). 说明:从本题的解答可以发现,运用筛选法解题时,关键是确定

筛选的范围,范围越小,筛选的工作量越小.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看出,用枚举法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按某种规律一一列举问题的有限个解;或者是:把研究对象划分

为不重复、不遗漏的若干类一一解决,从而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有时为了求出某一答案,若不能直接解得,就可以运用筛选法,

也叫排除法,它的做法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确定范围,逐一试验,淘汰非解,求出解答. 在遇到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时,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有时可先把问

题简单化,考虑它的特殊情形.在解决这个特殊情形的过程中,得到 启发,从而获得解决原题的方法,这样的解题方法,我们叫作从特殊 到一般的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难的不会,想简单的.

例 9 问 5 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多少份?

分析 直接想五条直线的情况不好想,先研究一些简单的情况, 不难知道:

一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 2 部分;

二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 4 部分;

三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 7 部分; 四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 11 部分; 五条直线的图不易画出,所以很难下结论,分析一下上面特殊情

形的结论,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规律.

二条直线分平面的 4 部分恰好是在一条直线分平面的 2 部分的基 础上增添了 2 部分;三条直线分平面的 7 部分恰好是在二条直线分平 面的 4 部分的基础上增添了 3 部分,类似地,四条直线分平面的 11 部分是在三条直线分平面的 7 部分的基础上增添 4 部分,怎样解释这 个规律呢?我们以四条直线的情形作为例子.

三条直线将平面分为 7 部分,新加上一条虚线,由于要求分平面 的部分数尽可能多,所以新添虚线不能过实线的交点,这样,虚线与 三条实线有三个交点,这三个交点将虚线分为四段,其中的每一段都 将所在的平面部分一分为二,所以也就是使所分平面的份数增加 4.

解:因为四条直线最多分平面为 11 部分,添上第五条线,它与 前四条线至多有 4 个交点,这 4 个交点将第五条线分为 5 段,其中每 一段将所在平面部分一分为二,所以五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为 11+5

=16 部分.

说明:仿照前面的分析方法不难分析出 n 条直线最多分平面的部

分数为:

2+2+3+…+(n-1)+n

=1 + n(n +1)

2

n2 + n + 2

=

2

例 10 在平面上画 20 个圆,问这 20 个圆最多可能将平面分为多

少个部分?

分析 直接画出 20 个圆去数当然是行不通的.先考虑一些简单的 情况:

一个圆最多分平面为 2 部分; 二个圆最多分平面为 4 部分; 三个圆最多分平面为 8 部分;

当第二个圆在第一个圆的基础上加上去时,第二个圆应与第一个 圆有 2 个交点,这两个交点将新加的圆分为 2 段,其中每一段弧都将 所在平面部分一分为二,所以所分平面部分数在原有 2 部分的基础上 又增添 2 部分.同样道理,三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是在 2 个圆分 平面为 4 部分的基础上又增加 4 部分.

解:继续前面的分析过程,画第 20 个圆时,与前 19 个圆最多有

19×2=38 个交点,第 20 个圆的圆弧被分成为 38 段,也就是增加了

38 个区域,所以 20 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为:

2+1×2+2×2+…+19×2

=2+2(1+2+3+…+19)

=2+ 2 × 19 × (19 +1)

2

=382.

说明:类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计算 n 个圆最多分平面部分数的 公式:

2+1×2+2×2+…+(n-1)×2

=2+2[1+2+…+(n-1)]

=2+n(n-1)

=n2-n+2.

例 11 有 70 个数排成一排,除两头两个数外,每个数的 3 倍都 恰好等于它两边两个数之和,已知前面两个数是 0 和 1,问最后一个 数除以 6 的余数是多少?

分析 直接求第 70 个数除以 6 的余数不容易,先求它除以 2 和除 以 3 的余数.

解:设最后一个数为 x,先求 x 除以 2 的余数,列出下表观察规 律:

我们发现这列数的规律是: 偶,奇,奇,偶,奇,奇,…

这个规律是可靠的,如果一个数左边两个数都是奇数,那么这个

数就是奇数的 3 倍减去一个奇数,所以这个数一定是偶数,同样可以 分析出,如果一个数左边两个数一奇一偶,那么这个数一定是奇数. 因为 70÷3 余 1,所以 x 是偶数,下面来求 x 除以 3 的余数,列

出下表观察一下这列数除以 3 余数的规律:

因为每个数的 3 倍是它两边两个数之和,所以间隔一个数的两个 数之和一定是 3 的倍数.所以不难分析出这列数除以 3 的余数规律是 :

0,1,0,2,0,1,0,2,…

又由于 70÷4 余 2,所以第 70 个数 x 除以 3 的余数为 1. 我们已经知道 x 是一个除以 3 余 1 的偶数,所以 x 除以 6 应该余

4.

我们还可以用带余除式推出这个结论,因为 x 除以 3 余 1,所以

x 可以写成下式:

x=3k+1 (k 是自然数)

又因为 x 是偶数,所以 k 应是一个奇数,也就是说 k 被 2 除余 1, 写成带余除式就是:

k=2m+1 (m 是自然数) 综合两个式子就得到

x=3(2m+1)+1=6m+3+1=6m+4 因此,x 除以 6 余 4. 说明:本题的解法告诉我们,如果已知一个数除以两个数后各自

的余数,那么应如何去求它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的余数.作为练习请

同学们完成下题.

已知某数除以 3 余 2,除以 4 余 3,求这个数除以 12 的余数是多 少?

例 12  43 位同学,他们身上带的钱从 8 分到 5 角,钱数互不相 同,每个同学都把身上带的全部钱各自买了画片,画片只有两种,3 分一张和 5 分一张,每人都尽量多买 5 分一张的画片,问他们共买了 多少张 3 分的画片?

分析  本题实际上是要将 8 到 50 的所有自然数表示成若干个 3 与若干个 5 的和,其中 5 的个数要尽可能多.因为求的是 3 的个数, 所以只要求出 8 至 12 的表示中有多少个 3 即可.

解:我们有:

8=5+3

9=3+3+3

10=5+5

11=5+3+3

12=3+3+3+3.

下面的表示式中 3 的个数不会再增加,只要在前面的表示中加 5 就可以了,例如.

13=8+5=5+5+3

14=9+5=3+3+3+5

等等

前五个式子中 3 的个数为:

1+3+0+2+4=10.

因为 43÷5=8 余 3,所以 3 的总个数为:

10×8+1+3+0=84. 答:3 分的画片共买了 84 张. 思考:

①本题中如果要求 5 分画片共买多少张应怎样做?

②如果本题改为让 3 分画片尽可能多,求 5 分画片共有多少张, 应怎样做?

例 13 有十个人各拿一只提桶同时到水龙头前排队打水.设水龙 头注满第一个人的桶需要 1 分钟,注满第二个人的桶需要 2 分 钟 ,…, 如此下去.问:

①当只有一个水龙头时,应如何安排这十个人的次序,使他们总 的费时为最少?这时间等于多少分钟?

②当只有两个水龙头可用时,应如何安排这十个人的次序,使他 们总的花费时间为最少?这时间等于多少分钟?

分析 ①我们用 A1,A2,…,A9,A10 分别表示第一,第二,…, 第九,第十个人,先考虑只有 A1、A2 两个人的情形.

如果 A1 在前,A2 在后,总共花费的时间为:

1×2+2×1=4(分钟).

如果 A2 在前,A1 在后,总共花费的时间为:

2×2+1×1=5(分钟). 因此,对两个人的情况,提小桶的人在前,提大桶的人在后,总

共花费的时间最少,由此就不难知道十个人如何排列,总费时最少.

②先考虑只有 A1,A2,A3,A4 四个人的情况.这时候可能的排列 方法有以下几种:

总费时=1×1+2×3+3×2+4×1=17(分钟) 总费时=2×1+1×3+3×2+4×1=15(分钟) 总费时=3×1+1×3+2×2+4×1=14(分钟) 总费时=4×1+1×3+2×2+3×1=14(分钟) 总费时=1×2+2×1+3×2+4×1=14(分钟) 总费时=1×2+3×1+2×2+4×1=13(分钟)

通过比较发现,第 6 种方法最合理(甲龙头 A1A4、乙龙头 A2A3

费时与第 6 种方法一样多),下面就来分析十个人的排列方法.

解:①根据两个人的排队顺序规律,不难推测出多于 2 人的排队 方法应是从 A1 开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因为在多于 2 人的排 队方法中,如有二人不是从小到大排列,只要交换这二人的位置,总 费时必然减少,所以本题十个人的排队方法为:

A1,A2,…,A9,A10

总共花费时间为:

1×10+2×9+3×8+4×7+5×6+6×5+7×4+8×3+9×2+10

×1

=(1×10+2×9+3×8+4×7+5×6)×2

=220(分钟).

②根据四个人的排队规律,不难分析出十个人的排队规律为: 甲龙头:A1,A3,A5,A7,A9

乙龙头:A2,A4,A6,A8,A10

总共花费时间:

1×5+3×4+5×3+7×2+9×1+2×5+4×4+6×3+8×2+10×1

=125(分钟)。

习题十四

1.计算

①3.85-1 2 -1 5

②4×7.38×2.5

7        7

③19 27 ×23          ④ 4 − 1 −  1 −  1 −  1

28                                         9    3   15   35    63

⑤ 3.9×10.5÷(1.4×0.9×52)

2.某项工程,甲队独做 12 天完成,乙队独做 24 天完成,若按 整日安排两队工作,且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怎样安排才能使这 项工作恰好 10 天完成,这样两队合做了几天?

3.有一辆汽车,以某一固定的速度从甲地行驶至乙地,如果每 小时比原定的行驶速度快 6 公里,就可以早到 5 分钟;如果每小时比 原定的行驶速度慢 5 公里,就要迟到 6 分钟,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4.一项工程甲独做 50 天可以完成,乙独做 75 天完成,现在二 人合做,但中途乙因事离开了几天,从开工后 40 天把这个工程做完, 问乙中途离开几天?

5.从 1 到 1988 的自然数中,每次取两个不同的数,要使它们的 和大于 1988 共有多少种取法?

6.A,B 二人的对话如下: A 问:你有几个孩子?

B 答:3 个.

A 问:他们的年龄各是多少?

B 答:他们的年龄的积是 36,和恰好等于你家门牌号.

A 说:你的条件还不够.

B 说:老大现在上小学,其余两个还没上学. 请根据对话判断:三个孩子的年龄分别为多少岁?

7.有一串数,第一个数是 19,第二个数是 1988,以后每个数 是它前边两个数的差(以大减小),问这串数的第 19 个数是多少?

8.有一天,三个小朋友在图书馆相会,其中一个说:“现在我每 隔一天来一次.”第二个说:“我每隔两天来一次.”第三个说他每隔 三天来一次,管理员告诉他们说,每逢星期三闭馆,小朋友说,如果 预定来的日子正好是闭馆日,那就次日来,从今天开始,他们按这个 规律去图书馆,下一次在星期一他们三人又在图书馆相聚,问上次谈 话是星期几?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