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乡村振兴
2025-09-29 18:22:13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乡村振兴

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乡村衰落主要有“英国羊吃人式”和“拉美超前城市化式”两种形式。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2.6亿农民工进城,使城乡人口流动带来了许多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建设市场的转稳,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由是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已成为当下中国(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不争的客观事实,留给人们的不是乡愁而是实实在在的“乡衰”。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978—2012年,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个,年均减少5.5万个。

近年来,一号文件均以2018年2月4日,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确定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实施目标。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首提乡村振兴战略,12月,农村工作会议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提出了实施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的参会人员规格是2013年以来较高的一次,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质上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升级版”,现今的对在乡村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有了更多关注。

一、2018年一号文内容简述

2018年2月4日,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发布,文件题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要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此外,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一)从国家发展层面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居民收入、消费、生活水平、居民福利待遇、地区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具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二元化发展阶段,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以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从2008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5000元提升到13000元左右,实现翻一番。然而,与此同时,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从12000元左右提升到将近2万元。可见我国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加大。

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中显示出国家在实现上的决心。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逐步消除或减弱国内二元化发展现状。

(二)从城市人口和居民生活上

2000年后,我国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二线大城市得到巨大的发展,从就业、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这使得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强。首当其冲,其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尤为强烈。

目前,农村人口以学习深造、进城打工、进城生活等多种方面向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流动。这使得我国大城市中人口拥挤、房价疯涨、城市污染、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日渐凸显。因而,基于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对人口就业、生活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减缓国内“城市病”问题。

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贫困问题。这跟大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要素的吸附作用有着莫大的关系。基于巨大的人口流失,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乡村经济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或倒退),进一步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更加艰辛。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处于低位。自2012年后,出现了持续性的逐步下降趋势。这表明,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呈现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这趋势也表明农村地区经济实际上呈下降趋势。

因此,乡村振兴通过对第一产业的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途径,实现全面扶贫。这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从乡村文化上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就曾描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指明一种地缘和血缘上的范围;“土”则表示这一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和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植根于土地,以地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村屯,与城市文明有着“和而不同”的伦理规则。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一度出现了荒置、“空心”等问题,甚至在一些中心城市、大城市周边的县、乡也出现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反差极大的状况。

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地域过疏化、地方空洞化等已成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农民对乡村日积月累的乡情已逐渐淡薄,乡村文化的公共性出现了衰微的迹象。我国是一个几千年农耕文化植根深厚的农业大国,如无法有效解决当下农民故乡意识淡化、“向城而居”的问题,即使有再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难以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成员虽然常年背井离乡,但这反而唤起了他们的“乡愁”,激发了他们参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各种乡村仪式活动的热情。

今年来,我国陆续对出了“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乡村文化提振措施和发展策略,这对我国乡村文化的保护、重塑、振兴、传承有着巨大的意义。与此同时,继续对乡村文化的不断深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

三、乡村振兴建议

(一)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城市(尤其是北上广等超大城市)为带动,而各级相关也从上向城市倾斜。因而出现了一种“农村服务于城市,为城市提供生产资料”的畸形现象。

当前,乡村振兴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需要消除这种过时的、畸形的现象。与此同时,需要辩证对待城乡关系。乡村,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为城市提升和发展做基础保障;城市,在技术、人才、发展模式、资金等发展要素上反哺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生活水平、乡村文化保护。

(二)着手提升农村及农业教育水平

农村在教育方面与城镇相比,长期处与落后状态。这使得农村学子必须进城接受优质教育。这一现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人口流失。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要素之一,人口流失(尤其是人才流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发展当中。

与此同时,国内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农业专业一直挂着“冷门”专业的标签。这一定程度上由于社会上对农业的发展作用产生了“不挣钱”的观念,却完全没有发现农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面。

因而广大考生要么完全不希望就读农业相关专业,或把农业专业当成“进入名牌大学的最低保障”。然而在国内各大农业大学中,农业专业的毕业生考研换专业、跨专业就业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这更进一步使得农业领域的人才不足。

因此,提升农村教育、转变农业专业学生的选专业和择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升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乡村文化一直受到资本的关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逐渐成为发展热点。不可否认,这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

然而,在这股热潮当中,更多的并不处于对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纯粹出于热点的追随以及利益追逐。本质上,这股热潮只是房地产从大城市向农村进军的浪潮。这无疑是对乡村文化某种意义上的破坏。

因此,如何规范开发商、投资商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使其回归“正常”,将成为、社会各界的重大课题。

另外,加快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基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平衡城乡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也将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大议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