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一级保护鸟类
2025-09-29 18:23:01 责编:小OO
文档
海雕家族有许多相貌英武的成员,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美国国鸟白头海雕,除此之外还有虎头海雕、白尾海雕、吼海雕等,其中比较少见的品种是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

玉带海雕又叫黑鹰(Pallas”s Fish Eagle),体长90厘米,体重2500~3760克,翼展2米,体重2~4公斤左右,属于大型猛禽,得名于它尾羽中部一条宽约10厘米的白色横带。玉带海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聒噪,这种鸟叫声响亮,翱翔云霄时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高唳,繁殖期内更甚。玉带海雕栖息于海拔3200~4700米之间有湖泊、河流和水塘的开阔地区,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也吃两栖类、爬行类以及旱獭、黄鼠、鼠兔等啮齿动物,在产羔季节偶尔捕食羊羔。玉带海雕在非繁殖季节一般单独生活,在鱼类洄游产卵和水鸟迁徙育雏的季节会集群捕猎。玉带海雕于每年11月~翌年3月间交配繁殖,婚姻方式为一夫一妻制,一对夫妻于3月开始营巢,一般建在大树上,雌雕每次产2~4枚卵,卵呈有光泽的亮白色,孵化期约30~40天,雏鸟跟随双亲共同生活70~105天后离巢独自生活。玉带海雕分布于伊拉克、印度、缅甸,迁徙时经过中国的东北至江苏地区,虽然分布广泛但十分少见。玉带海雕因为它的"玉带"倒了血霉,它的尾羽名为"腰玉",是非常贵重的饰物,猖獗的偷猎活动导致玉带海雕数量急剧减少,现存2500~10000只左右,十分罕见,被列入CITES附录Ⅱ,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约有2500~3000只。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东方白鹳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地带。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骄健,边走边啄食。

在东方白鹳的全部食物中,鱼类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鱼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0.5千克以上,但随着季节的不同,取食的内容也有变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鱼类;夏季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以鱼类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蜗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觅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时和下午4~6时活动最为频繁,中午在树上休息或在领地的上空盘旋滑翔,繁殖期觅食活动的范围大约在500米左右。东方白鹳于9月末至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组成群体分批地往南迁徙。迁徙时常集聚在开阔的草原湖泊和芦苇沼泽地带活动,沿途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迁徙途中它主要是依靠鼓翼飞翔和利用上升的热气流进行滑翔,迁徙时间在白天,而且大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气温最高的时候。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甚至在日本东京市的教堂屋顶上也曾有营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间,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现在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总数有3000只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汉沉湖发现的越冬群体达900多只,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东方白鹳群体。

短尾信天翁是最大的信天翁,翅膀展开可以有三米宽。成年鸟可达11kg。它也是唯一白色身体的信天翁,只在头颈泛淡黄色。它拥有白背,翅膀外半部是黑色,蓝尖粉红色的嘴,淡蓝色的腿脚。年轻的鸟是棕黑色,成长期间逐渐发白。短尾信天翁主要吃海面的鱼卵,虾和乌贼,一般在清晨或日落的时间进食。

短尾信天翁是北太平洋海鸟,特别稀少。分布于中国沿海各省,福建、、山东。种群数量甚稀少。繁殖在北部及赤尾屿,过去也见于澎湖列岛。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山东,在东部沿海有记录。

               

全长约92cm。全身白色,头顶、枕沾橙黄色,翅、肩和尾灰褐色,内侧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鸥。头大;嘴长而强,由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状;颈短;体躯粗壮结实;尾短;翅狭而特大,长达55cm以上[1]。成鸟为太平洋上唯一的体白色信天翁,其颈背略带黄色。幼鸟及亚成鸟:色型阶段有可能与体型较小的黑脚信天翁相混淆,其区别在嘴浅粉色,脚偏蓝,嘴基无白色。 虹膜-褐色;嘴-粉红,嘴端偏蓝;脚-蓝灰。 

濒危原因

1、为获取其羽毛而过度猎捕。   2、人类用来捕捉鱼类的钓鱼线,加起来长达130多公里,上面有成千上万的鱼钩安放着诱饵,短尾信天翁在捕捉鱼类时,常误被鱼钩勾住而被淹死。   3、海洋污染,影响了其栖息地,食物减少。

遗鸥(学名:Larus relictus)鸥科鸥属濒危候鸟,现其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中国,其越冬地在中国和韩国亦有发现。遗鸥栖息于海拔1200~1500m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繁殖期在5月初至7月初,杂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10月南迁。1931年,时任瑞典自然博物馆馆长的动物学家隆伯格(Ejnar Lonnberg)撰文记述了在额济纳旗采到的一些鸟类标本,对 于遗鸥,头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达后颈,下沿至下喉及前颈,深棕褐色由前向后逐渐过渡成纯黑色,与白色颈部相衔接。他只提到是黑头鸥(地中海鸥)的一个东方地理种群,同年又撰文将此问题说明,并使用了Larus relictus的学名,意为“遗落之鸥”,遗鸥从此开始被科学界认知。

中型的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上体灰色。头、上颈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白斑;颈项、腰、尾白色。初级飞羽,以白色为主,具黑斑,次级飞羽银灰色。嘴和脚都是暗红色,前额扁平,夏季头部纯黑,就像围着一块黑色的头巾。眼睛后缘的上、下方各具一个星月型的白斑。背部、肩部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飞翔时翅膀的尖端呈黑色,而且具有白色的斑。冬季头部变为白色,只是在耳区有一个暗色的斑,甚为醒目。另外,在头顶至后颈也有较暗的颜色。中国产于陕西、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肃。遗鸥为世界濒危物种,近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比较稳定的繁殖种群,为世界已知最大的群体之一。遗鸥繁殖地只有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库尔湖、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湖、蒙古和中国内蒙古地区等少数几个荒漠与半荒漠湖泊地带,数量很少。

濒危等级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生效年代: 1997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Endangered B1ab(v)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1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过度捕猎:拾取鸟卵。   天敌动物:猛禽的活动对处於繁殖状态的遗鸥所造成的间接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湖周和沙丘上的中、小型食肉类可能对遗鸥更具危险性。   种内生物学特点:育雏期,雏鸟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离巢走失的雏被其他巢的雄鸟啄死。此外,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可能也是部分雏鸟死亡原因之一。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的栖息地主要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 迁徙时,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更精确的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44′8″(与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相同)。  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 

丹顶鹤为杂食性。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春季以草籽及作物种子为食,夏季食物较杂,动物性食物较多,主要动物性食物有小型鱼类、甲壳类、螺类、昆虫及其幼虫等,也食蛙类和小型鼠类,植物型食物有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 

丹顶鹤繁殖地在中国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黑龙江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平原(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在云南也有少量野生种群。据统计,全世界现存约2000只。目前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数量约106只,成为全国第二大野生丹顶鹤繁殖地,仅次于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栖息地的破坏  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使原本连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些年远东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重。人类活动引入的污染也威胁着丹顶鹤的生存,此外如烧荒等开垦方法,对丹顶鹤的巢材和掩蔽处毁坏严重,致使其分布更为狭窄。偷猎   由于自古东亚地区对丹顶鹤就有着对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猎杀就难以避免。虽然近些年随着保规的建立,直接的猎杀很少发生,但是投毒用来猎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为丹顶鹤的重要死因。 

细嘴松鸡(学名:Tetrao parvirostris)又名黑嘴松鸡,为松鸡科松鸡属的鸟类,俗名帮鸡、林鸡。全长约70~90cm。雄鸡体羽黑褐色,头、颈黑而上面闪着金属光彩,雌鸡上体大都棕色而具黑褐闪蓝的横斑。雌雄鸡两性的肩、翅上覆羽、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等均具显著白端。松鸡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主要喜栖在落叶松、白桦林、落叶松林里。在桦树林及混交林中亦可见到。松鸡的栖息地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食物全部为桦树的花序及芽苞和嫩枝,其中以花序和芽苞为主。还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俄罗斯、勘察加以及中国的东北等地。

细嘴松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典型代表性鸟类,以往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在大兴安岭的南端阿尔山,小兴安岭的带岭均有分布,冬时在河北兴隆县偶尔亦能见到。如今,细嘴松鸡在大兴安岭主要分布在宾州铁路线以北地区,在小兴安岭地区,则主要沿黑龙江流域分布。

                

致危因素:黑嘴松鸡繁殖期较早,5月初大兴安岭冰雪刚刚融化,它已开始筑巢产卵,以孵化率很低。据调查,在得到3窝共计23枚卵中,仅孵出了3只雏鸡。卵受精较低,16枚卵中受精卵仅3枚。孵化率低可能与产卵和孵卵时气温较低有关,此不时下雪,地表刚融化,地下5cm以下仍未解冻,夜间温度较低(一6至一1℃)。森林不断被砍伐,使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乱捕滥猎,是使其致危的因素。

黑头角雉属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黑头角雉常见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栖息于海拔高度为2000—4000米的原始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中。喜欢单独活动,冬季结有小群。本词条对黑头角雉的外形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并对其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状况进行了介绍。黑头角雉是角雉中数量较为稀少的一个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头角雉的雄鸟体长为68—74厘米。体重1.5-2.2kg。头黑色;肉角蓝色;冠羽也是黑色,尖端红色;脸部在眼睛的四周有一个大的红色裸区;项下的肉裙为辉粉红色,贯有紫色纵纹,左右各有6个镶有蓝边的淡黄色斑块;颊的下部蓝绿色;体羽大都灰黑色,满杂以白色圆形斑点,上体较小,下体稍大;颈的上面、侧面和喉部,胸部为红色,肩部有一个暗红色的斑块;尾羽为棕色和黑色斑杂状,端部黑色。 

黑头角雉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见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在我国仅记录于西部革吉附近的狮泉河流域山地、西南隅的森格藏布流域,但1950年代后无观察记录。栖息于海拔高度为2000—4000米的原始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中,冬季下降到海拔2000米左右。典型栖息地内的主要树种有冷杉、栎、槭 、桦以及林下灌木、竹林和蕨类等。   海拔下限:2400   海拔上限:3600

主要是栖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拣蛋毁巢、猎杀等。栖息地内阔叶林被取代为人工栽植的针叶林,也导致黑头角雉栖息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

孔雀雉又名诺光贵。雄鸟身长6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象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由于羽色绚烂,形态特殊,肉质鲜美,可人工饲养合理开发利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孔雀雉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 

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 主要以昆虫、蠕虫以及植物茎、叶、果实、种子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尔也用脚刨找。 

 国内分布:仅见于云南省西部盈江、西南部西双版纳、勐腊、景洪、思茅和海南岛霸王岭、尖峰岭、白水岭、东方、澄迈、屯昌等地林区。 

栖息地破坏:孔雀雉是非常稀少的一种鸡类,由于赖以生存的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坏,其 分布区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缩,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坝王岭的密度都在每公顷0.01—0.02只之间,在海南岛的总数不超过2700只,在东南部的数量不足100只。

  

常见天敌是青鼬,白昼活动的中型猛禽亦捕杀孔雀雉。人类的捕杀对孔雀雉构成很大威胁。几十年来,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橡胶、咖啡、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木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严重地破坏了孔雀雉的栖息生境条件,致使孔雀雉种群数量已相当稀少,已处于相当濒危的境地。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中国特有的世界受胁物种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在IUCN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均被列为易危种,并被列入CITES附录I。该雉分布于长江以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省区,约在北纬25~31°之间,为典型的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种类。 

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见于茂密的竹丛及下木间。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于见到。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亦是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与孔雀、鸳鸯等相同,属雄性羽色鲜艳、雌性羽色普通类。 食性: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据李炳华(1985)等对白颈长尾雉的食性分析,春季主要吃紫云英、卷柏、马兰、看麦娘、半夏、半边莲、草、叶底珠、齿缘苦、繁缕、紫花地丁、石吊兰,以及萝卜、油菜的茎叶、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夏季则主要啄食锦鸡儿、山胡椒、野鸦椿、猕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虫。秋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壳斗科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蕨类、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茎和根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觅食。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常到农田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白颈长尾雉是我国特产鸟类,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T级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过去大量森林被砍伐,毁林开荒和林型改造,使白颈长尾雉的栖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坏,加之大量猎取,使种群数量日趋下降,数量稀少。 

白尾海雕又叫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等,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cm,体重2800~4600g。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

体大(85cm)的褐色海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白尾海雕繁殖于欧亚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北京附近每年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由于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乱捕滥猎等人类压力的增加,种群数量在它分布的大多数地区均已明显减少。 野外的高压电线,也经常是死亡事故的发生地点。白尾海雕很喜欢飞到高压电线杆上休息。但是在它们重新起飞时,那宽大的翅膀常常会碰到电线,使它们触电身亡。  一部分白尾海雕也成为铅中毒的牺牲品。当它们捕食到被击中的水禽时,铅这种重金属也就随之进入了它们的身体。就是哺乳动物体内的剩余弹,也可以在白尾海雕身上造成铅中毒。鸟的胃里酸性很强的胃液,可以溶解铅,使其进入血液,流向全身。受铅影响最厉害的,主要是鸟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以及平滑的肌肉组织。铅中毒的最先症状,是胆囊、胆小管和肝脏的病态变化。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