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高中歷史「小型研究」芻議──試以「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為例
陳幸信
壹、前言
筆者教高中國文近二十年,然近六、七年來指導學生參加網站比賽,大多以臺中一中周圍發生的人事物,有關文史或鄉土教材為主題,僥倖多次獲獎,且與臺中市文史有關。承蒙好友許全義老師(本校歷史科老師)邀稿,提到有「小型研究」與筆者指導學生參加比賽過程與建置的網站,有值得老師學生參考的價值,盼望為歷史教學研討會發表一篇論文,筆者乃就「九五課程暫綱」中與所指導學生建置的網站的經過,不揣簡陋,野人獻曝,(不符合正式論文格式,拉拉雜雜,湊數成篇)試以「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為例,探討如何設計高中歷史「小型研究」。
自年至年,計指導學生完成相關比賽活動。如下表:2007年5月附表一自年至年,指導學生完成相關比賽活動表
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
其中有申請教育部中辦室「教育部學產基金補助學校推動青年學生參與志願服務計畫」、「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年度推動中等學校參與服務學習」、教育部中辦室「高中研發人才培育」學生研究計畫,獲得獎助,原則上都希望學生將研究成果配合「臺灣學校網」的網站比賽,自年至年連續指導學生五年參賽獲獎。年找不到學生參加網站比賽。
年,統整前幾年有關研究成果,設計「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徵文比賽」,與歷史課結合嘗試推動高中歷史「小型研究」。
貳、如何設計高中歷史「小型研究」內緣
如何設計高中歷史「小型研究」,本文試圖由課程設計、田野調查、融入課程,配合班級讀書會、問卷調查等幾個角度來探討。
2007年5月
一、課程設計,探索水源地公園
課程設計依據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暫行綱要中:「高中歷史第一冊:臺灣史三、日本統治時期主題與「建議的單元」。本冊內容從宏觀視野講授臺灣歷史,因而對各個在地的歷史缺乏貼切的、微觀的描述。建議教科書的作者可採行兩種策略:依各單元之進度,設計與各在地歷史相關的活動。由於各地的差異性大,教科書只採取原則性的引導,實際操作應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在第四單元之後另闢一獨立的單元,設計「小型研究」,如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考察各地之歷史,以口述訪談方式探索各地歷史,或繪製各地之文化地圖……等等。」
本活動嘗試以「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徵文比賽」,鼓勵學生透過「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田野調查的方式去探討考察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與臺中市之歷史,以口述訪談方式探索水源地公園歷史,繪製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的文化地圖……等等。「由於各地的差異性大,教科書只採取原則性的引導,實際操作應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引導學生從事實際的操作。
二、田野調查,不做繁複的探討
田野調查參考「質化田野調查的進行過程」,不做繁複翔實的學術探討,僅具體而微提供學生案例參考。以下摘錄「質化田野調查的進行過程」原則以供學生作「田野準備工作」、「訪談」、「記錄觀察」重點。
田野準備工作
背景資料的研究與蒐集,決定如何和研究對象進行接觸,分析你和研究對象之間可能產生的議題。和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樣,應該尋找相關文獻,充實你對研究對象的知識,讓你對研究對象的背景有些認識。其次,可以與已經做過研究,或是熟悉此領域的人共同討論。尤其當你可與一個或數個線民討論,將會非常有收穫。記得,你帶給線民的印象,以及你為自己所建立的角色,可能會繼續影響稍後的研究。
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
質化的訪談
從某個角度來說,田野調查是到行為發生的地點,單純地觀察和聆聽。田野調查可以加入更主動的研究行為。有時候詢問人們問題並加以記錄答案,就是適宜的做法。
指出:「質化訪談的設計是彈性的、反覆的以及持續的,並非事前加以準備然後受其束縛。」
為訪談程序詳列七步驟:訂出主題、設計、訪談、謄寫、分析、確證、報告。
訪問就如同田野調查的其他狀況,必須不斷地練習才能夠進步。
焦點團體
通常是到個人,被集合在一個房間,從事某個特定議題的引導式討論。訪問的對象,是以與研究主題有關聯的基礎上被選擇出來的,此種研究目的主要是發掘探索,而非以決定性的意義進行描述或解釋。
焦點團體的五個好處:
焦點團體的技巧,乃是一種社會取向的研究方法。
焦點團體研究法是有彈性的。
焦點團體研究法有著高度的表面效度。
焦點團體研究法可以得到快速的結果。
焦點團體研究法的花費低。
記錄觀察
在直接觀察和訪談中,把一切過程完整而真實的記錄下來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的話,儘可能記錄你的觀察,若不行也應該在事後儘快做下筆記。你的記錄,應該包含你的實證觀察和你對他們的詮釋。也就是說,記下你所「知道」已經發生的和你「認為」已經發生的事,並確定將這些不同的記錄加以區別。
2007年5月
三、融入課程,配合班級讀書會
在以「深耕臺中市水源地社區」為主題申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年度推動中等學校參與服務學習」
四、方案發想
一、配合高二社會組歷史地理課程、高一班級歷史地理課程與臺灣文化研習社社團活動,進行深入調查。二、「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一中始」,「汝為一中人,不可不知臺中事!」尤其是臺中一中旁的水源地。以學習為導向,訓練學生實地考察,蒐集臺中市水源地的歷史文化資訊,採訪耆老(歷史),水源地(地理),設計國中小學與高中以上學習單,並舉辦全校「寫出對水源地社區的愛」寫作(國文)比賽。三、教育訓練學生網頁技能,建置「深耕臺中市水源地社區」網站。設計「學習單」,配合九年一貫鄉土教材融入資訊教育,使全臺中市國中小老師學生隨時可以上網學習。四、在臺中一中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辦理「深耕臺中市水源地社區」網站發表會與寫作創作展,共同推動臺中市鄉土文化藝術、史蹟等資產維護和工作。五、與臺中市各學校鄰近中小學合作,主動開發融合鄉土特色之文史資料,促進學校教學與社區資源充分合作,並為臺中市北區國中小老師學生實地導覽鄉土文、史巡禮。六、訓練社團學生與本市中小學老師或有志於地方文、史工作人士為文化義工,擔任「深耕臺中市水源地社區」解說員導覽,兼具服務與學習功能。
方案發想(完全由學生親自嘗試,有些很難達到老師設計理念),原先希望由班級與社團「高一班級歷史地理課程與臺灣文化研習社社團活動,
進行深入調查」,因社團人數太少,恐怕無法完成,於是仿傚臺中市衛道
中學的作法配合班級讀書會,由筆者今年帶領導師的高一班級學生實施。
為學生事先規劃建議採訪的主題與參考資料網站如下表。
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
附表二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徵文比賽建議主題
2007年5月
五、問卷調查
「小型研究」的田野調查,可配合活動開始做問卷調查,考察各地之歷史,蒐集資料作統計分析,也可於活動結束前以問卷調查作「反思活動」。以下問卷調查是筆者於年申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年度推動中等學校參與服務學習」,辦理「人文活水──尋找臺中市水源地消失的記憶」成果與網站發表會的「反思活動」問卷調查(年辦理繪畫創作比賽)。年打算在「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徵文比賽」活動開始,重新設計題目,請歷史、地理老師做學校一年級班級問卷調查。
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
附表三「尋找臺中市水源地消失的記憶」反思活動問卷調查表
2007年5月
參、如何設計高中歷史「小型研究」外圍
建議高中歷史「小型研究」可由參加比賽、申請經費、舉辦活動、策略聯盟、運作行政資源等同時著手,雖然有些許繁瑣,但可達到更大的周邊效益。
指導學生參加比賽,筆者大多以臺中一中周圍發生的人事物,有關文史或鄉土教材為主題,且與臺中市文史有關。網站比賽參加過「臺灣學校網」主辦的「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與「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與「臺灣少年千禧計畫」。論文比賽則參加過賴和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臺灣人文獎」。
一、找到適切研發主題,參加比賽
找到適切研發主題,參加比賽有一定的規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熱忱,持續研究的動力,更可將研究成果發表,印製成冊或公布在網站上。尤其是常設性而教育單位認可的比賽,如果得獎對學生推薦甄選、申請入學有加分幫助。網站比賽我會建議學生參加「臺灣學校網」主辦的「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與「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規模大且制度完善,又有書籍(註:「臺灣學校網」編著「學校網界博覽會」)、歷屆作品網站可以參考。論文比賽則參加賴和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臺灣人文獎」或「中學生網站」的全國高中高職小論文寫作比賽。
二、申請專案研究經費,舉辦活動
為申請公部門補助經費,就得有研究專案主題,有固定的模式程序可以依循。當然不是申請,就得到青睞,獲得公部門補助,也有很好的創新研發主題,卻中箭落馬。如下的「高中研發人才培育」專題研究計畫「臺中市公園的可行性規劃──以臺中公園與水源地公園為例」,研究計畫包括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及步驟暨申請經費表等等,都具體可行,因同校或同時有人申請近似的主題,而得不到補助。雖然得不到補助,學生也可以此計畫參加「地理奧林匹亞比賽」或賴和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臺灣人文獎」等等,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
事在人為。
為了鼓勵學生參加,可舉辦相關的活動,帶動風氣。年申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年度推動中等學校參與服務學習」,辦理「尋找臺中市水源地消失的記憶」繪畫創作比賽。年辦理「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徵文比賽」,並配合班級讀書會,高一導師班級學生為種子成員,指導學生事先規劃採訪的主題,也可避免活動開天窗。
三、運用行政地方資源,策略聯盟
運用學校學務處、教務處等教學行政資源,可以使推展工作事半功倍。許多公部門的經費申請都要經由正常的行政程序去辦理,雖然有人覺得瑣細,正是學習的好時機。經費預算編列請購前多請教承辦人員、會計室,可以省去許多麻煩。
平日與地區文史工作室或社區文化發展協會接觸,辦理活動可得到適切的挹注,前提是研究成果,資源共享。此次策劃年辦理「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徵文比賽」的辦理單位:「指導單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臺中市文化局」、「主辦單位: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承辦單位: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社會科、國文科」、「協辦單位:大千廣播電臺」,即平時合作,經過多日的協調,運用地方資源,彼此策略聯盟,希望為社區盡一點心力。
肆、學生採訪實作
按照規劃主題,帶領學生採訪實作,聯絡受訪者確定時間地點,請學生先做採訪前的功課,蒐集閱讀有關的書面與網站資訊,撰寫採訪的題目,如能事前給受訪者作準備更好。準備採訪工具,數位相機、錄音、紙筆,甚至
也很好,是否準備紀念品,見仁見智。
2007年5月
伍、結論
我只是一時迷路,誤入萬紫千紅、繁花似錦的祕密花園,沿途欣賞美麗的風景,更親近這塊我們所生活的土地,希望這不成熟的作法未攪亂這片寧靜、美麗的花園。
「水源地雙十文化流域──社區採訪、說故事寫社區徵文比賽」由學生分組來做,對個人是小型研究,全班結合為一完整區域的研究,甚至與地理科老師配合,從事地理區域性的實察。本文主要從活動設計著手,甚少討論到對學生的影響,希望能在這活動開始或結束前,做全校一年級的問卷調查,觀其成效。
看到建置網站的資訊,一方面覺得有「倒吃甘蔗」的感覺,一方面慚愧「吃力不討好」,應該可以精益求精,有更多人去參與,去認識「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
(本文作者任教於臺中一中)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