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肌肉注射针位置图
2025-09-29 18:24:37 责编:小OO
文档
介绍一点美国肌肉注射的部位的选择和定位的方法

臀部肌肉解剖图

三角肌:在上肢上部,刚好在肩的下面。这个部位的定位,将您的手掌放到肩膀上,

将拇指与其余四个指头分开呈一个倒立的V字。要确认上肢的中间在你的V字的中心。

在这个V字的中间进行肌肉注射。这个部位有时用于成人,因为三角肌部位吸收迅速,

但是注射剂量不能超过1毫升。

 

 

股外侧肌:这个肌肉位于大腿部。要定好这个位置,将大腿前面从上到下分为三等份。

注射部位应该在中间的三分之一。 因为这个区域没有主要的血管或者神经,这个部

位通常建议给年龄7个月或者更小的婴儿使用。而且对于婴儿,他们的臀部肌肉发育

不完善,此部位较为实用。

臀部的外上1/4部:这块肌肉在髋部。要确定这个位置,让病人仰卧,你要站在面对

病人的髋部的位置,将你的手掌根部放到病人的臀部的股骨大转子上,使你的腕横

纹与大腿相交叉,拇指指向腹股沟,其它手指指向病人头部。你的无名指和小指应

该感觉到那个部位的骨头。将你的食指和中指分开呈V字形,在这两个手指间进针注

射。这个部位适合年龄超过7个月的儿童和成人。

臀大肌:这是臀后部的一块大的肌肉。将这侧的整个臀部从中间和左右分成四个象限,

注射部位在外上象限,几乎朝着髋部。

因为这些肌肉是通过行走发育的, 除非这个孩子已经行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否则

这个部位不应该用于小于3岁的小孩。

肌肉注射是医学上常用的给药方法,这里做一些常识介绍。

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或im)

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即肌肉注射或肌内注射。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药物吸收比皮下块,且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痛觉较轻。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1)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如一些油剂,混悬液等。

(2)不宜或不能口服、皮下注射,需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者。如链霉素等。

(3)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如安络血、VitB1等。

2.禁忌症:

(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破溃。

(2)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采用肌内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斜向下外方,位于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沿大腿后方正中下行。注射时要避免伤及。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再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使骼嵴、食指、中指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为注射部位。

(3)为便于操作周葵对注射部位总结有如下描述:

(周葵.《护理技术》课程教学中臀中肌注射定位法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67-68.

1)臀中肌“示指中指定位法”可表述为:操作者将掌心放于股骨大转子,然后将示指、中指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的下缘处,尽可能伸张中指沿髂嵴形成V 字,示指、中指和髂嵴即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三角形的中心(A 点) ,或中指近侧关节处(B 点) (图4) 。

2) 臀中肌“三横指定位法”可表述为:操作者将三横指(以患者手指宽度为准) 放于髂前上棘,其中示指第2 指关节平齐髂前上棘,注射部位为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3)日本臀中肌注射定位法:取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联线的外侧1/ 3 处为注射部位(图5) 。

体位: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以下几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操作方便,适于各种臀肌注射。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头偏一侧,臀部充分暴露和放松,多用于儿童。

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

高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常用于门急诊病人。

3.股外侧肌注射法

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部位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 上臂三角肌注射法

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Deltoid)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盘内加2-5ml无菌注射器,6-7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步骤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酊和70%酒精环形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以手腕力量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约针头的2/3,消瘦者及儿童酌减)。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头折断。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物。可在注射的同时距针头约2cm处进行轻微按摩,以分散病员注意力,减轻疼痛。如有回血,应拔出重新进针。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同时快速拔针。

5.再次核对无误后,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味,清理用物,归还原处,并做好记录。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2.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大肌注射,因其臀部肌肉未发育完善,较薄,注射可导致肌肉挛缩,或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宜选用细长针头,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避免硬结的发生,必要时可热敷或进行理疗。

4.需要两种及以上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5.操作时嘱病人不可突然改变体位,若发生针头折断,应先稳定患者情绪,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外科医生处理。

(六)肌肉注射产生显著疼痛的可能原因

1.注射针头不锐利或针头有弯、有钩,致使进针不快或拔针受阻。

2.注射时病人姿势不良,使注射部位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进针受到影响。

3.注射点选择不当,没有很好避开神经或注射部位肌肉不丰满,以致推药时疼痛显著。

4.操作不熟练,进针时不稳,针头在组织内左右摆动,进针、拔针慢,推药过快等。均可使疼痛加剧。

5.药物刺激性强,如硫酸阿托品、青霉素钾盐、氯霉素等。

6. 附按摩臀部穴位无痛注射法:秩边穴(骶骨角旁开四横指处)、新枝血(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中点处)、环跳穴(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常规备药消毒后,取上述任一穴位,用拇指按揉数次,以按摩部位出现轻微酸胀感为准。继续按揉同时与注射部位迅速进针推药,拔针后可继续按摩片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