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2025-09-29 18:23:25 责编:小OO
文档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26日

授课人
授课题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知道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简历。

2、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3、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4、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的思想内容、影响。

5、比较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1、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2、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性。

2、通过学习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

3、通过为“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与步骤方法

【导入新课】

展示“贞节牌坊”图片,提问:有同学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吗?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愿意接受它吗?大家都不愿意。因为它扼杀了人性。但大家要辩证的看贞节牌坊。请大家看大屏幕,它说要从一而终,这在婚姻生活中其实是应该得到认同的,而我们之所以排斥,就是因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过分的将所谓合理的部分极端化的推行。这表明,在明清时期,理学的发展僵化了。加之当时推行的文化,使理学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的显现出来。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理学在明清时期会出现如此状况?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原因吗?(政治上,统治腐朽,人民风起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大家回答的很好。加上我们之前介绍的理学发展状况,三者共同构成了本课所学内容——明清进步思潮所产生的背景,也是原因。

【课件】

政治:统治腐朽,人民风起云涌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根源);

思想:理学发展僵化,文化严重

【板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板书】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原因)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讲授新课】

    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面对现实,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们在社会上积极倡导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股进步思潮,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些思想家及他们的主张。我们会以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分两部分介绍他们的想主张。首先来一起了解下生活在晚明时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

【板书】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的主张:

(1)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他说孔子、孟子学说不是万世不变的至高理论,他实际是在挑战孔孟圣人地位和孔孟学说的权威地位,他并没有否定儒学中的进步一面。李贽对儒学的态度是批判、继承。

(2)肯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性,主张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提倡自然之性,这是要求个性的表现,这在当时的思想界独树一帜。个性来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除此之外,李贽特别提出男女平等观点,这也是肯定人的自然欲求。他大力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的行为,这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当时,十分可贵。

(3)提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李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世界的本原问题。理学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而李贽的“万物皆生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则直接否定了所谓“天理”的存在,更否定了天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点的理论基础,对当时的思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李贽思想的“异端”之处。

【课件】(讲授中逐条展示)

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肯定人们物质追求的合理性,主张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男女平等

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认为自己的观点过于激进,难逃禁毁的命运,因此将自己的书命名为《焚书》《藏书》。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生活在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王、黄、顾。

【板书】三、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的思想特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体系。

【板书】1、王夫之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本体论:理在气中——王夫之强调“理在气中”,他认为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也就是承认了物质的第一位,这显然是唯物观点。而之所以说是“朴素”,则因他把世界本原理解为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本原,而理就是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这显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说理学是唯心的。因此在讨论世界本原的认识论上,王夫之与理学产生了分歧。并且,既然王夫之否认理学的本原地位,也就是反对三纲五常的的合理性,因此,王夫之的观点还蕴含着反封建的意味。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在认识论问题上,王夫之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形指感觉器官,神是指心理活动,物是指客观对象,这三方面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有“实践出真知”的意味。与理学家主张的“格物致知”不同。首先,格物是推究的意思,实际上它的实施性并不强;其实,格物致知强调“即物求理”,而最终所得之“理”不一定是真理。这与王夫之所获得的真理有本质差别。

(3)伦理学:“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在伦理学方面,王夫之反对理学禁欲,批判“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程朱理学的主张仍然不同。与李贽的观点却很一致。

【课件】(讲授中逐条显示)

本体论:“理在气中”

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伦理学:“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板书】2、黄宗羲

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君主,是早期民主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观点:抨击君主,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黄宗羲反对君主即是反对“人治”,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家天下”的合法性,这体现出其思想中的“民主”内涵。

(2)方法:

a.君臣关系: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平等的“师友”。——黄宗羲认为,臣虽然是协助君治理天下的人,但其指责是为天下万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君主一个人服务的,故其立身行事,应按照道义公理而行,决不能盲目按照君主意志而行,更不能盲目为君主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为臣纲”的观点。

b.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黄宗羲将设立监察机构作为君主的一项措施,但他将学校、内阁作为监察机构,显然不能够如愿。这也体现出黄宗羲的设想上的不成熟,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以用“早期”来形容他的思想。

【课件】(讲授中逐条显示)

抨击君主,宣称皇帝是天下大害

君臣关系: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平等的“师友”。

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板书】3、顾炎武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体现了顾炎武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顾炎武曾说过一句话:“天下之权寄于天下之人”。这表现他思想当中的民主性,他将权力给予“天下之人”,具有反的内涵。作为“天下之人”,应该以天下兴衰为己任,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在此之上还明确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国”,仅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祖国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于此相适应的,顾炎武提出“保国”与“保天下”的不同,将维护王朝利益的愚忠与保卫祖国、民族的生词存亡的大义严格区分开来。

(2)“经世致用”主张——解释“经世致用”:《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简单点说,就是服务于社会。经世致用在经济上还体现为“工商皆本”。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具有进步性。

经世致用思潮在当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证学术之风气(乾嘉学派)。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课件】(讲授中逐条显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思想(服务于社会)

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的相同主张: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君主,主张君权

(3)批判继承儒家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需求

【板书】四、评价明清进步思潮

【课件】

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冲击君主制度,促进社会启蒙

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尽管出现了这些进步思潮,明清时期的官方统治思想仍然是宋明理学。这些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具有鲜明的反的民主主张,但他们实际上是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给后世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活力来源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2)冲击君主制度,促进社会启蒙——这些思想带有早期启蒙性质。这些思想家改良儒学,起到了思想作用。他们并不是反封建的斗士,他们仅仅是在某些观点上体现了反封建的内涵,并不能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因此他们并不是推翻封建君主,他们只是冲击了君主统治。

(3)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明清进步思潮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明末的批判思想好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家。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都受到这股进步思潮的影响并将所得运用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之中,开启中国的改良、道路。

【课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指出重点,梳理儒学发展历程。

【课件】补充练习

1、(2010·海南单科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D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2、(2008·宁夏文综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2008·广东单科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C)

A.民主共和制       B.集权制     

C.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4、(2007·北京文综14)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D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课件】思考:哲学、历史学博士后王杰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明清之际是可以与春秋战国之际相媲美的重要时代,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预示着中国漫长封建时代的开始,明清之际则表征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没落……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用所学习过的知识阐明你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或启示。

讲授法

讨论法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经济(根本)                    1、王夫之——朴素的唯物主义

2、政治                            2、黄宗羲——早期民主

3、文化                            3、顾炎武——爱国与经世致用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四、评价

教具与

学具

电脑平台

投影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