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关系的文献综述
2025-09-29 18:25:58 责编:小OO
文档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

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关系的文献综述

谢丽丽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摘要: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深受家庭结构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从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整理。

关键词:家庭结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压力

当前,家庭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向着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带来严峻的挑战。但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充足的社会支持,我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将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人口老龄化是令世界上许多国家困扰的问题。担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的李宝库先生表示,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我国超过60岁的老人接近1.70亿。有学者预测,到2050年,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其占比将超过人口总数的31%。“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老年人寿命延长”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若以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为标准,在2000年,这一比例为10.2%,7年后上升到11.6%。2007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世界全部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21.4%。这个数量大体等于欧洲60岁以上老人数量。

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强弱受到家庭规模的大小及结构模式的影响,并显示出在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化下,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老人的养老问题堪忧。

一、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家庭结构与养老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第一是研究家庭结构变迁对我国养老的影响,另一个是研究具体的家庭结构下养老压力问题

(1)研究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

传统养老方式受到家庭结构变动的影响。郭晋武(1997)[1]指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其所在的家庭结构不同而受到影响。王义才(2000)[2]认为受计划生育影响,子女数减少,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出现,无论是赡养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还是时间资源都比较稀缺,难以满足家庭养老需求。熊金才(2006)[3]认为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家庭结构变动的影响家庭保障功能弱化,迫切需要建立起家庭结构变化相适应的保障体系。朱冠楠(2007)[4]指出家庭规模缩小,婚后居住方式发生变化及老年人在家庭中传统权威丧失,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郭志刚(2008)[5]通过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家庭和隔代家庭明显增加,应当尤其关注这部分老年人对于家务及医疗方面服务的需求。何芸(2011)[6]分析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指出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方式受到冲击,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使老人处于贫困状态,农村居民代际转移支付能力差,养老保险筹资供给能力不足,增加了对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王跃生(2012)[7]运用2010年七省区的调查数据探究了城乡养老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城市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越来越“形式化”,城市中的老人在居住方式上较农村而言比较灵活,独居方式及与子女同住的方式并存。然而在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赡养者仍是子代,老人一般都与子代居住在一起。城市中子代养老出现弱化,但在农村老人依旧依靠儿子养老为主。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家庭结构变化带来了积极影响,张丽丽

(2013)[8]分析了家庭结构变动对于改善经济支持,促进家庭养老进行了分析,丁士军(2000)[9]认为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促使老年人更加,利于保证老人个人的发展。

(2)针对特定家庭结构下的养老压力问题展开研究

原新(2004)[10]以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的年龄、人口和支持为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议加强对“空巢”家庭和“失独”家庭关注,给予更多的关怀。郭在军(2007)[11]在不考虑配偶支持的情况下,借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儿女对赡养老人的压力感受来研究这些独生子女承担的物质、精神和体力压力。孙红杰(2010)[12]估算中国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下家庭人口抚养负担,并指出一代户抚养负担呈递增趋势。宋健(2013)[13]认为“4-2-1”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养老风险,养老照料资源稀缺是影响家庭养老能力的最大挑战,家庭养老的生活照料能力大幅度下降。封婷(2015)[14]从老年人的养老负担和老年家庭整体的承载力角度出发,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在经济、人力、潜在因素三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关指标,并汇总形成分指数和总指数,通过不同群体指数或分指数得分的对比,识别出依靠家庭养老相对困难的群体。

二、国内研究述评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

首先,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家庭结构变化给家庭养老带来的影响。特别强调目前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小型化,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影响家庭养老资源的供给。再次,很多学者在文献的论述中,学者们认为家庭养老难以被社会养老取代,但是随着“四二一”家庭和空巢家庭的增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家庭结构简化给子女带来的养老压力会越大。最后,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提出了在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分析了家庭结构变动对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方面的影响,综合这些文献可以较为完善的总结出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

综合以上研究,可知,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者是从整体上宏观的角度来谈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较多的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另外,目前多数学者对于家庭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统计数据中的以家庭户为研究对象,鲜有学者站在原生家庭的角度,即没有真正将赡养老年人的所有子女考虑进来研究家庭养老强度。立足于家庭结构的数据较难获得,很多学者通常将家庭结构按照社会学意义上最常见的划分方法,从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角度来研究,在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下,优化养老方式选择。而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我国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探究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单化给家庭养老究竟带来怎样的挑战,二者的关系到底是如何更是至关重要。最后,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较多的是研究家庭养老的压力,主要强调外部给予家庭的压力,而且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压力系数的大小,目前较多学者使用家庭“养老负担”或“养老压力”,笔者认为这两个词并不能全面的反映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的养老困境,同时无法清晰的展现子女及老人在养老问题上承受压力大小的强弱程度。

 下接(第89页)环球市场理论探讨/

的积累后就可以达到质的突变。学习兵乓球可以让我们的心情愉悦,良好的心态是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以一颗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学习兵乓球才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对待事物的心态会决定我们处理事物的能力。

初学乒乓球的不需要过多的压力,只要能让自己在学习乒乓球的过程感受到快乐就好。在我们生命的宏伟蓝图中快乐无比重要。

乒乓球运动是最佳的大脑运动:运动者在球台边进行运动时,大脑在短时间内,要对来自眼睛、耳朵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与综合,调动视觉、听觉各感觉器官、运动中枢及全身肌肉快速工作,选择最佳击球点,进行恰如其分的回击,长期练习,可大大提高神经系统反应速度和综合协调能力。

多方位高层次的健身效果:乒乓球运动能使人体的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大大加强,运动使心肌变得发达有力,心容量加大,每搏输出量增多,血管壁弹性增加,这些变化对中老年人十分有益,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不良影响。同时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可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长期的乒乓球运动不仅可使上肢、下肢和腰背肌肉发达健壮,关节更加灵活、稳固,相应也提高了人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使人体更健壮充满活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乒乓球运动中,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拼搏向上的精神,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清, 影响高校乒乓球运动发展因素的对策,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34.

[2]刘欣华,乒乓球运动是全民健身的优势项目,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4):12-13.

[3]苏丕仁,乒乓球运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卢健,乒乓球运动特点分析,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4):12-13作者简介:

田福军(1980-)男,讲师,体育人文社会学。

参考文献:

[1]郭晋武.家庭结构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年4月第17卷

[2]王义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J].人口研究,2000(5)

[3]熊金才.家庭结构的变迁与家庭功能的弱化[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8期:73-74

[4]朱冠楠,吴磊.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困境——论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J].2007年9月[5]郭志刚.人口与家庭户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J].中国社会服务与家庭福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3):107-108

[6]何芸.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及其对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1期

[7]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社会,2006年第3期:102-104

[8]张丽丽.家庭结构变动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双重影响[D].西北大学,2013年6月

[9]丁士军.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老年人保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5-126

[10]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9月:56-58

[11]郭在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探析——以湖北黄石城区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7卷:62

[12]孙红杰.中国农村家庭人口抚养负担的估算及时空差异分析(D).兰州大学,2010(5)

[13]宋健.“四二一”结构家庭的养老能力与养老风险——兼论家庭安全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94-95

[14]封婷,郑真真.老年人养老负担和家庭承载力指数研究[J].人口研究,2015(1):51-52

作者简介:

谢丽丽,1990年6月,女,汉,山东泰安,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与。在设计、生产、收藏、鉴赏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形成一个鲜活的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生态系统,才能够使得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健康地发展。

4.3传承方式决定了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

辽砚产业的传承,历来是师带徒的学徒式传承方式,对于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没有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缺乏必要的教材,更没有一个科学的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标准。在徒弟们的印象里面,一生授徒百人的《本溪桥头石雕》项目的传承人袁斌老先生雕刻是没有画稿的,这一方面反映了袁斌老先生的技艺高超,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授徒的方式。这样传统的传承方式,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这也是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点,导致了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商业化的辽砚产业,对于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当前对辽砚产品的需求,并不是单纯的写字用具,而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目前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低效的传承方式,只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艺术造诣很深的辽砚制作大家,凤毛麟角;另一个就是出现大量的只会简单模仿的从业工匠。因此,转变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引进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式,在具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的人群中培养高素质的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是辽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2]刘晓光等.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5(9)下.

作者简介:

1.武英宇,辽宁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

2.刘晓光,辽宁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基金项目:

1.辽宁省教育厅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辽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w2015226.

2.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辽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课题编号:L15CGL001.

上接(第86页) 上接(第87页)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