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练习)
2025-09-29 18:13:03 责编:小OO
文档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

(2013·浙江舟山)愚公移山(节选)(9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9.实现,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江苏常州)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17—20题。(共13分)

    甲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③禺谷: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7.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固不可彻:                      (2)无穷溃:               

(3)把:                            (4)逐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19.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

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段除了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

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是古代作品的典范之作。

20. 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21.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川达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焉置土石               C.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惧其不已                 D.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江苏苏州)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北山愚公者……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广西桂林)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

北山愚公者……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节(    )

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3分)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

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广西贵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山东淄博)

(二)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10题。(8分)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浙江金华)(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序号例句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请联系上文回答。(4分)

1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青海西宁)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