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分析 竞争
2025-09-29 18:12:59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分析 竞争

越来越多生意社 8 月 16 日讯 据权威部门预测, 今后 5 年, 中国医疗器械的需求量将呈继续上 升态势.中国医疗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可达 12 亿元至 15 亿元.专家预计,到 2005 年,中 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容量将达到 500 亿元至 550 亿元.但据《广州日报》报道,医疗器械行业 的"灰色黑幕"已经渗透到生产,流通和使用的三个主要的经营环节之中.生产环节:采购劣 质材料以次充好. 流通环节: 高报价高回扣价格飙升. 使用环节: 分拆洋设备出售赚取差价. 中国的医疗企业该以何种姿态凌驾于这个市场呢?在宏观市场的需求, 产品的流通, 技术的 支持,资本的融通,以及售后服务上都应做个真实透彻的调查和总结.但是我们的企业能否 真正把握这个市场呢?要想纵横于这个市场应该从深度自我剖析. 在市场的流通上 加入 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工业以 15%的罕见速度超常发展,但国内医疗器械品牌与 世界医疗器械品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国医疗器械品牌的差距还表现在产业规模上和 思路观念上. 此外, 我国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大面积仿制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恶 性拼杀, 进一步造成了医疗器械业的发展缓慢. 国内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发明家办企业的情 况也比较突出,往往市场上产品很多,精品不多,而且这类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较慢,企业 规模也较小,昙花一现的例子并不鲜见. 且看招标,有些大医院的名教授及其科室,开展一些项目,而由于这些器械的生产厂家 相对较少,即使是招标采购,事实上还是由几家垄断.特别是代理商将回扣部分纳入价格成 本,以合法的中标价掩盖了非法的回扣部分.而只要与医院关系好,医院向卫生局等部门打 出采购报告和预算,审批同意后拨款"招标采购". 市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不透明上, 它的种种市场行为是一种模糊概念. 要想很好的把握国内 外的交易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就需规范和清晰化. 在一种平等竞争下实现国民医疗的? M 一步发展. 在产品的技术上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没有大规模的,一般 30~50 人的企业就称得上中型企业,这样的企 业搞研发自然力不从心, 产品的新技术也经常得不到保护. 而国外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则人 才集中,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如西门子医疗器械部拥有 2.4 万名员工,在 10 个国家设有 23 家生产基地, 生产 7500 多种器械, 每年都投入 2000 名科技人员及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 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上市公司实力总和也难以望其项背. 虽然目前国内的自主开发力量比几年前有所增加, 但也都遇到不少的困难, 完全依靠国 内力量单打独斗的开发模式, 已经很难设计出新的产品平台. 在我国高速增长的庞大的本土 市场面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如果不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分 依赖国外技术,有可能导致本土产业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在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医疗器械工业"自主开发如何实现有没有必要自主开发"等问题的 答案越来越明确了. 除了实力差距, 国内企业还存在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病. 由于医疗器械工业涉及生产技 术,机电,物理,光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学科的尖端技术,其发展有赖于机械,电子,化工等 基础工业以及生物材料,传感器,计算机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哪一方面的薄弱都会造成产品 的不完善. 医疗器械是为医疗活动服务的, 但在我国医疗器械开发人员与临床医生的联系不 够紧密,新产品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而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主要是在医院里创新和改进的, 大型医院都有专门的工程师负责听 取临床医生的意见, 研制对医生实用的器械. 例如美国圣犹达公司聘请大批临床医生为顾问, 提出要求,提供信息,并在比利时,瑞典等国设置临床研究中心,以解决实际需要,保证不 断创新. 相比之下,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生产线所存在的弊端正是多年来众商家所想摆脱的, 但 是如何改变呢?医改多年仍问题种种,如何在完成流水的同时实现产品市场的自我完善? 在资本的融通上 国内外厂商把每次的医疗器械展览会都作为一次商业交流的契机. 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医 疗器械厂商,他们都已经进入中国,而且他们也在不断调整.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一样,国 内较大的企业也开始在产业化,规模化上做文章,并相当的资本积累,准备向多元化的产业 方向发展.有的企业则把目光瞄准了海外,把产品打进了外资企业的大本营.如何尽快整合 资源,理清发展思路是当前国内大型医疗器械企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反,从另一角度来说,有很多因素阻碍了它的融通,尤其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一 个重要瓶颈仍是资金的制约.一般用于科研向规模生产转化的投资是科研投入的 10 倍,但 国家科技部对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五年的科技发展总投入不足 1000 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此方面的投入则更少.而风险投资的介入,大集团的参与又谈何容易. 资本是产品技术推广的生力军,如何利用资本将是如何把握市场并赢取胜利的关键. 在售后服务上 在国内将是个空白.且看此条新闻:医学影像设备售后服务由谁承担.传统上,原始设 备制造商(OEM)在设备卖出去后还要负责售后服务,如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等;但是,如 果每成交一台设备,都签定售后服务协议的话,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供需双方都面 临着降低开支的巨大压力,而且,给医院提供设备的厂商众多,这都为医院对医学影像设备 的维护带来不便. 因此,寻求第三方来提供对影像设备的维护对医院的诱惑越来越大,这 是一家外国调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后提出的看法. 调查显示, 私人医疗机构更愿意请第三方 提供服务. 设备维护和维修服务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吸纳了增值服务内容,如培训服务,咨 询服务和包括上班时间在内的全天候服务, 这些增值服务都是目前厂商承诺的售后服务中没 有的.这样在巨大的增殖服务上,许多大企业就白白的流失了.如何把握这块未开发的市场 并使之壮大将是最迫切的问题. 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医疗器械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问题重重. 据了解, 在国内企业占据市 场龙头的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 不少企业在生产质量把关环节上非常弱. 生产方面的另一灰 色地带是生产未经注册医疗器械产品或注册后扩充规格未履行注册,或任意扩大治疗范围, 适应症.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压力下, 其规律势必完善并进一步淘汰不规范的企 业.中国企业在疫苗市场的惨败正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也在越来越多的竞 争冲击下,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将有谁来主.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