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薄层色谱法在治疗药物与检测中的应用
2025-09-29 18:13:25 责编:小OO
文档
       薄层色谱法在治疗药物与监测中的应用

            药学二班 黄纯 1011074238 

                佳木斯大学 药学院

    摘要:本文阐明了薄层色谱的定义、原理、操作方法、特点、发展和它在治疗药物检测中的应用。介绍了薄层色谱法鉴别硝苯地平的试验。

   关键字:薄层色谱、流动相、比移值、硝苯地平    

   前言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微量分离方法,是色谱法的一个分支。与经典的分离提纯手段(重结晶、升华、萃取和蒸馏等)相比,薄层色谱法具有微量、快速、分离效率高和灵敏度等优点[9]。薄层色谱法在很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判断有机合成反应进行的程度;合成药物的质量控制及杂质检查;中草药的分离提纯;药物分析及含量测定等。举出实例讨论薄层色谱法在鉴别药物等方面的应用[1]。色谱法是本世纪初发明的,当时用的是吸附剂柱色谱法,其渐发展,到四十年代出现了分配色谱法、纸色谱法,五十年出现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六十年代又有了分子排阻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薄层色谱法由于是不连续的多步操作,而且薄层板是一次性使用,所以在试样处理、显色、检测、同时分析多个试样等方面有它的独特优越性[2]。本文通过薄层色谱鉴别硝苯地平的试验来体现它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平面色谱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原理:它的特点是把吸附剂涂布在一块平面板上,形成一个均匀的薄层,在这个薄层上进行色谱分离,操作时将试样溶液用毛细管点在薄层板的一端,放在密闭槽中,加入适宜溶剂为流动相,由于毛细管作用,溶剂被吸上,沿板移动而流过试样点,试样点中的各组分被溶剂带动向前移动,由于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与吸附剂的作用不同,因此移动距离也不相同,跑到一定距离之后,各组分即可互相分开[2]。

    通常所说的薄层色谱一般是指吸附薄层色谱,可根据TLC所采用的涂层材料性质的不同,其物理化学原理也有所不同,可分为:

    (1)吸附薄层色谱。采用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铺成薄层,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别达到分离的方法。

    (2)分配薄层色谱。由硅胶、纤维素铺成薄层,不同组分在指定的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3)离子交换薄层色谱。由含有交换活性基团的纤维素辅成薄层。

    (4)排阻薄层色谱。利用样品中分子大小不同,受阻情况不同加以分离,也称疑胶薄层[8]。

    此外,还有利用氢键能力的强弱而分离的聚酞胺薄层色谱等。

    吸附薄层色谱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概括起来是:由于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对吸附剂(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动相)流经吸附剂时,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移动,吸附力强的组分滞留在后,由于各组分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最终得以在固定相薄层上分离[7]。

    一个化合物在薄层板上上升的高度与展开剂上升的高度的比值称为该化合物的Rf值:

           

  Rf 的意思是“ration to front"(即与前沿之比)。当测量条件全部规定好后(包括:所用的展开剂体系,吸附剂,吸附剂的厚度,点在板上的试样的相对数量等).任何一种稳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个常数,而且它相当于该化合物的一个物理性质[1]。

  操作方法:将细粉状的吸附剂或载体(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板或铝箔板,成为一均匀薄层并进行活化,这一过程叫做制板。将样品和对照品溶液用毛细管点在同一薄板的一端(原点),这是点样。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流动相或展开剂进行跑板,这是展开。用显色剂把样品斑点和和对照品斑点显示在板上,这是显色。最后比较它们的Rf值,用于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10]。

  薄层色谱在治疗药物的应用

  薄层色谱在治疗药物中有许多重要用途,它可用于:鉴别药物的真伪;药物的组成成分;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鉴定等[5]。

   薄层色谱鉴别药物的真伪已经广泛利用了,2010年《中国药典》已经收载了大量的这类的鉴别方法[4]。比如BP2010硝苯地平的鉴别:

取本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中约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硝苯地平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 约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环己烷(40∶60)为展开剂,展开,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的主斑点一致[3]。

   薄层色谱法可用于证实一个药物究竟是单纯物质还是混合物,并确定其化学成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APC药片的分析。取APC止痛片两片,在研钵中研细,用少量二氯甲烷和水将其溶解,分出有机层,并干燥,即可用于点样,并与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纯样品进行对照实验。采用自制的硅胶硬板,以苯一乙醚一冰醋酸一甲醇(120:60:18:1)为展开剂。展开完毕,红外灯烘干硅胶板,在254nm的紫外灯下,清晰显示出三个粉红色斑点,其Rf分别为0. 81、0. 60及0. 30,并与文献值比较,表明APC药片中含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和咖啡因三种成分[1]。

    常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这类含有氧杂环的化合物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植物中,如黄芩、银杏叶、魁米、陈皮等植物中均有分布。此类物质有着多种多样生理活性,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炎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解痉作用等。薄层色谱法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日趋广泛。一般采用吸附薄层

色谱,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与聚酞胺,其次是纤维素。硅胶薄层色谱用于分离与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较好[6]。

采用TLC鉴别方法,对益康胶囊方中组成药物人参、黄茂、何首乌、丹参及甲基橙皮普进行鉴别,结果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专属性强,阳性对照无干扰。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的TLC鉴别方法,通过对集中提取及展开系统的比较,发现最佳方法,对破壁灵芝孢子粉的鉴别选择GF254板,用石油醚(60 —90℃) 一甲酸乙酷一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结果鉴别效果好,能很好地把破壁灵芝孢子粉和灵芝区别开来[11]。

后记    

薄层色谱技术发展到目前已经很成熟了,和各种检测技术的联用,使得薄层色谱成为一种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手段;加深薄层色谱理论和技术研究,进一步拓宽薄层色谱在治疗药物与监测中的应用,能够为我国的中药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王君玲,贾淑梅.薄层色谱法及其在药物、色素分离等方面的应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1期.2003年3月

[2]周同惠.薄层色谱法.分析实验室.第5卷第9期.1986年

[3]杭太俊.药物分析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4]《中国药典》.2010年

[5]王雷,李祥,朱晨.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天津药学.第16卷第4期.2004年8月.

[6]徐颖董文宾张建华.聚酞胺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异黄酮.中国粮油学报.第20卷第5期.2005年10月

[7]冯雅斌,杜靓,温静.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发展.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第五卷第一期.2011年1月

[8]汪玻,朱若,华陈惠.薄层色谱分析法及其进展.大学化学.第21卷第3期.2006年6月

[9]孙言才,屈建,史天陆,方众.我国体内药物分析文献中分析方法的系统评价.辽宁药物与临床.第五卷第四期.2002年

[10]李发美.分析化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8月

[11]黄丹.薄层色谱法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化学工程与装备.第8期.2009年8月.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