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活中的比优秀案例
2025-09-29 18:12:44 责编:小OO
文档
授课

年级六年级三班

数学

生活中的比任课

教师 

课型问题生成课课时1授课日期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 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欣赏图片”、“苹果买卖”“奥运会奖牌榜”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鼓励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按照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按顺序实施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如,可选择其中的几个情境,也可以自己创设新的情境,一定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比的实际意义。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2.联系数学史料,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分析比较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实际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准备:每人一张记录纸

教师准备:课件一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要素)

时间创设情景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0分钟

"

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A

出示方格图

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海选2008奥运会志愿者时上交的照片,组委会根据需要将淘气的照片进行了放大或者缩小,(出示照片B、C、D、E)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谁想告诉老师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对照片的评价非常中肯,与照片A比较,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像与不像的原因呢?我们将这些照片移入相应方格纸中,(出示方格图)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老师给出的几个问题(出示问题)一起来探究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思考:(放钢琴曲)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表格上。

(2)、算一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现在谁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

学生可能回答:这些照片有大有小。B是把A缩小了。D是把A扩大了。

照片b和d比较像,照片c和e变形了

生1: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大,有的小。

生2:我发现这些图片有些很长,有些很短。

生3: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比较像,有的比较不像。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汇报老师板书

长 宽  倍数

A:6÷ 4 =  1.5

B:3÷ 2 =  1.5

C:12÷8 =  1.5

D:3÷8 =  3/8

E:8÷2 =  4   

c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

25分钟

"

出示幻灯片。(十七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

出示幻灯片

奥运会中一个比赛项目叫马拉松赛

"

刚才我们解决照片的像与不像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那么什么叫做“比”呢?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

谁愿意介绍有关“比”的知识吗?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写作 6︰4       读作 6比4  

6÷4=  6  :  4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这个读作比号,那么比号是怎么来的呢?出示幻灯片。(十七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  “÷ ” 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比号。)

仿照老师的写法,谁能把下面这个式子写成比的形式?老师补充板书,它们的比值分别又是多少呢?

我们刚才学习了什么是比,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那大家看看,下面这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出示幻灯片

这是淘气了解奥运会中一个比赛项目叫马拉松赛?我们先了解一下马拉松的历史,再看另一个图片,从这些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怎样的收

因为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而C、E不是

学生回答:除法。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学生齐读一次

学生继续汇报,比的写法、读法、比号、前项、后项、比值。

学生完成班内汇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汇报

图1:马拉松选手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0:2。 

图2:骑车人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5:3。

"

幻灯片出示

在奥运村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三个卖苹果的摊位,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方法

幻灯片出示。配甘蔗汁

出示幻灯片

柯南破案

脚印

骑单车快还是马拉松运动员跑得快。你是怎么想的?

淘气在奥运村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三个卖苹果的摊位,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方法,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

(1)出示情境图从这些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认为老师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到什么问题?

说一说含义。幻灯片出示。配甘蔗汁认真观察,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1:2=1÷2=1/2

指出,1÷2表示得出结果的计算过程,1/2表示1:2的结果(比值)。

根据这幅图,2:1表示什么?(水和甘蔗汁的体积比)

指出:在写比的时候要弄清楚顺序,看看是谁比谁。

影子的问题  认真观察,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同学们学的非常好,不但能从题目中找到比,还能从图画中找到比。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出示幻灯片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找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不但如此,就连我们的人体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呢。(出示幻灯片)

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

"

A摊位:总价和数量的比是9:2 

B摊位:总价和数量的比是15:3 

C摊位:总价和数量的比是12:3 

学生的汇报

假设树高是5.7米,那么影子的长就是3米。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c

全课总结,情感交流

"

5分钟

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学生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有关

学生举手回答

课外

拓展

课本51页   练一练

                第1—3题

板书

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4=6 ∶4=1.5

︱  ︱  ︱

前  后  比

项  项  值

教学

反思

全面深化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今天,它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用新课程理念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尤其重要。针对《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我发挥学生主动作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学习互补的很好例证。《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在一开始备课时,便对这一节课的情境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许多困惑。情境这么多,他们之间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知识联系?教材留下很大的空间,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数学眼光正确地把握教材。第一课时总是浅入浅出的,第二课时深入深出的,第三课时要么深入浅出。如何准备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我们发现这节课内设置太多的情境, 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就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反而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

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突出在三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要用足用好这些情境,就需要对这些素材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做一些教学法的加工。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重要性、比的意义。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我只选取一个一个数学情境,这样处理更能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完成。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谦等·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