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佛山二模作文:拆除报刊亭
2025-09-29 18:13:47 责编:小OO
文档
2014佛山一模“拆除报刊亭”作文评分标准及标杆卷

一.作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2年4月,郑州将全市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该市成了国内目前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

对此,有人说:报刊亭占道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应该拆除。

也有人说:经营报刊亭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现在报刊亭没了,叫他们如何生活?

还有人说:拆除报刊亭后,当地报刊零售市场呈现急遽萎缩的势头,对城市文化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次佛山一模题的题型完全一致,均为“材料引……”的题型。

 题目材料由背景材料(核心问题)+提示角度组成。背景材料为郑州市拆除了全市421个报刊亭,核心问题既是“如何看待郑州市拆除报刊亭的行为?”只要围绕其背景材料(核心问题)引发的思考,都可判为符合题意。提示角度有三,一是城市管理的角度;二是城市人文关怀的角度;三是城市文化生态的角度。每个角度审题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这样的题型与2014年广州调研的作文命题完全一致,思路如出一辙。均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提供几个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导考生展开对核心问题的思考。由此可见,自从2013年高考后,广东的“材料引……”作文题型已经日趋成熟而稳定。

只要掌握“材料引……”作文题型的审题方法,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每一个考生均有话可说,但写好却不容易,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社会的洞察力和成熟理性的思考力。区分度明显,能让一部分关心并思考社会现实的考生脱颖而出。不存在套作的可能,如果还是妄想通过熟记一些考前素材,然后以此应付考场写作,绝对行不通。只能如 陈妙云教授所言,敢于写“原创作文”,根据题目的审题立意,确定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展开合理论述,方为正道。材料选取的是一个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城市要发展,但城市的管理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期不时见诸报端的与小贩的冲突问题,更是凸显了目前在城市管理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因此,这个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思考性。

高考作文,既是为文,也是为人生,可以说,本次佛山一模的作文,不管是命题形式,还是材料内容、价值导向,都颇具水准。

依据陈妙云教授对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分析,本次一模题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及含意分别为:

二.审题立意

材料的内容为:

郑州拆除全市的报刊亭;

拆除报刊亭,有利于城市管理;

拆除了报刊亭,原来的经营者生活难以为继;

拆除了报刊亭,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

材料的含意为:

拆除报刊亭,是否恰当?

报刊亭的存在是否影响了城市的管理?

报刊亭存在的现实需要;

要给弱势群体生存的空间;

个人利益和城市发展的冲突;

报刊亭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可立意为:

报刊亭占道经营,影响了市容市貌,不利于城市的管理;

拆除报刊亭,有利于城市管理;

报刊亭的存在和城市管理之间并不冲突;

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

关心弱势群体,提供生存空间;

小报亭,大情怀;

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人文关怀;

多点理解与关怀,少点粗暴与冷漠;

不能因个人的私利而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城市需要报刊亭的存在,生活需要文化的滋养;

一个无法容纳小小报刊亭的城市,必然无法走向发展的明天;

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也需要小小的报刊亭;

给文化以生存的空间

拆的是报亭,毁的是文化

……

只要紧扣材料内容和含意,围绕材料反映的“拆除报刊亭”现象引发的思考,均可判为符合题意。

其他评分细则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发展等级原则上不往下跨级打分:如果文章内容和表达均评为一类,则发展等级原则上不能评为二类,其它等级依此类推;如果文章内容(或表达)评为一类,表达(或内容)评为二类,则发展等级可打一类或二类,其它等级依此类推。

3、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 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4、套作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5、关于扣字数分的标准:①写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②写了400字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写了300字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写了200字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⑤写了100字的文章,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⑥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⑦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⑧完全空白的,评0分。

三.补充评分细则:

10分以下,文章不完整,总字数低于200字。

11-20分,文章不完整,总字数201-400字。

21-30分,总字数401-600字;或文章完全离题。

31-36分,文章未在主体位置体现材料内容及含意。

36-39分,文章在主体位置基本体现材料内容及含意,说理空洞,缺乏论据。

40-45分,文章主体部分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有基本的行文思路,论据基本恰当。

46-49分,文章在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能做出适当地挖掘,但文章主体不能大而空,有完整的行文思路。

50分及以上,文章在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适当地探索,思想有深度,有批判精神或建设性,语言有文采,论据恰当,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符合逻辑。

四.标杆文

1号文:

让报刊亭点缀城市

报刊亭,夹着多少市民甜蜜的回忆。他是下班路上的休憩站,是上学途中的加油站,是你我共享时事,关注社会的一方静地。然而,不过几月,421间报刊亭便消失在郑州的街头巷尾,徒留议论与叹息。有人言,报刊亭是城市的负累。然而,为何不让报刊亭点缀城市,成为新的风景线呢?

报刊亭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它是部分市民工作的小窝,是他们留恋并赖以生存的“圣地”。他们并无年轻人的朝气与力量,也无文化人的思维与能力,他们有的只是让报刊传递社会的心以及他们挣钱养家的愿。报刊亭拆除后,他们的心,他们的工作,又将何去何从?况且,报刊亭可谓城市文化的驿站,报刊零售也可谓是城市的一份事业。拆除报刊亭,这种事业便若涸辙之鱼,奄奄一息。城市的文化也便失去了一块重要的拼图,显得残缺。当然,光临报刊亭亦是一些常年奔波忙碌的白领人士了解社会,体验人世的惯用渠道,若失之,便若失去心的一方皈依。故此,报刊亭之于城市,确然不可或缺。

然而,拆除报刊亭同样有其苦衷。正因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及管理不善,报刊亭滥建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严重问题。各种交通要道旁,总可见到报刊亭,如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站立在那,与城市的繁华格格不入。也正因这样一个个的报刊亭仿佛“城市补丁”般接连不断,郑州及某些城市也才选择了拆除报刊亭这样的极端措施。

所以,报刊亭应成为鲜花,点缀城市;而并非补丁,影响城市。让报刊亭成为鲜花,首先便是提高报刊亭经营者的素质,应选择让拥有一定城市建设意识的人担任经营者,并经营人群。其次,城市管理人员也应对报刊亭做好规范管理,拆除部分不合规定的报刊亭,而非用极端手法拆除所有报刊亭。北京的古巷尽头,坐落一古典报刊亭,典雅端庄,若一秀丽美人,点缀这座老城;上海大道尽头,坐落一流线型报刊亭,大方简约,若一现代青年,映射出这座新城的蓬勃朝气。真正成熟的城市,即便是简单的报刊亭,也自有其独特的味道。

愿在清幽的小道旁,再见精致的小报刊亭,手捧纸页,眼前心中便是大千世界;愿不只在遥远的回忆里,看见有半分熟稔又有半分新鲜的小报刊亭,轻嗅纸香,秀耳旁,灵魂间,不断的,是那娓娓道来的,我和城市的故事。

让报刊亭点缀城市,让报刊亭回归城市,这是你我的愿望,也是我们身为城市中人,应当为城市做的一点小事。

得分:57分。

点评:本文审题准确,立意明确,标题即中心,“点缀”一次统领全文,且精炼;文章开头概述材料,用反问语句提出了论点。接着,从部分市民的工作和文化精神的传递两方面阐述了报刊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后半部分指出,在中肯分析了拆除报刊亭的苦衷之后,提出了解决办法:让报刊亭应成为城市的“鲜花”。本文思想深刻,是一篇优秀的时评。北京和上海的例子增强了内容的充实性与说服力。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条理清晰,语言有文采,书写工整,卷面美观。

2号文:

不可拆除的文化标签

报刊亭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标签,如今在郑州市却被毫无保留地全部拆除,只因其占道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这是何等地令人感到痛心!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报刊亭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站点被拆除,真是太不应该,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注重国人文化素质培养,保留这文化标签,才是一个大国应该做的。

我们应该保留报刊亭,塑造一个文化优秀的生态之城。正如一旅行作家所说的,在日本,无论是在等公交车等地铁或在优闲喝咖啡时,随处都可看见日本人拿着各式各样的书籍在细心阅读。而相比之下,中国人在等地铁坐飞机或者吃饭聊天时都是“低头一族”,拿着手机在玩游戏。同是也有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哈佛大学留学时所感受到的,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只是他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这些事例,无不印证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文化生态的建设同样重要。为何日本在近30年的时间经济,文化水平高速发展,并且哈佛会成为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无不体现出阅读所体现的力量所在。相反,郑州只求经济利益这当前利益,而忽视了报刊亭对培养国人优秀文化素养以及传播文化信息这一长远利益,是何等悲哀!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对文化生态建设,保留像报刊亭这样的文化标签,才会使城市更加和谐文明,国人的文化素养才会越来越高,从而使国家兴旺发达,立足于世界之林。

我们应该保留报刊亭,全面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经营报刊亭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在中国,两极分化严重,有钱的人虽然有钱,但有些是财大气粗,并无道德素质可言,这些可能都是因为缺少文化素养的教育,但是经营报刊亭的人虽是穷苦,因其长期处于报刊亭工作的环境中,能更多更好地接触书籍,报刊等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教育,从而比有钱人了解的世界越多,知道的信息更多,接受文化陶冶以后,可以弥补文化层次低的坏处,其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却是深远持久,我们因此更应该保留报刊亭,给予国人更多地更直接的接触文化信息的机会,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地提高国人素质。

保留城市的文化标签,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传递知识的力量,使国家一步一步走向上升的梯阶,才是以及国家应该做的,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培养国人文化素质同样重要。

得分:52分

评语:本文标题生动活泼,倾向鲜明,行文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材料生动丰富,有时代感,扣题。

3号文:

隐没在城市化中的“绿色”

郑州市全部拆除报刊亭,实在令人咋舌,到底是报刊亭踩到了城市化的尾巴,非得让城市中这点绿一夜消失?可是,我们的城市也需要文化,也需要文艺的熏陶,没有文化的城市化,到最后只能沦为“土豪城市”罢了。

文化是城市的时间轴。城市中的那零星的绿色报亭,是最经典的,最有时代气息的城市造型,正如站在街角的绿色邮筒,总与报亭遥相呼应。可是继邮筒被email、快递取代后,孪生姊妹报亭竟如此快落入同一命运。这是城市化的悲哀,是城市化的无数牺牲品之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得连支撑城市的文化时间轴也拆去,已经再也挤不出时间了解身边的新闻,世界的时事了。又或者本应读书陶冶情操的时间都用来聊微信,刷微博了,不是吗?到底城市化下我们的文化藏到哪里去了?见证着城市每一步发展的文化都被我们拆掉了,都被压在房地产商的钱下面了。住在商品房的我们,大概也都忘记了当年读报的充实和读信的激动与喜悦。在城市化中,牺牲的不应该是代表文化的邮筒和报亭,不应该以一种文化的磨灭作为代价换取城市化的高速。

文化才是城市的真正内容。我仍旧无法理解郑州市拆除报亭的行为,若仅是以不利于城市管理那似乎说不过去。解决不利于城市管理的问题,为什么非得要用“一刀切”如此极端的方法?为什么对象非得是无辜的报亭?城市是一个区域发展的代名词,整齐的城市规划,华丽的地标建筑,对于一个急于发展的城市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一个虚有的外表。一个发达的城市,住着的都是没有素质的人,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文明城市”的出台,让身为百姓的我们,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文化”在一个城市中的地位。它正如词语的本身一样低调,却是填充在每一个角落,如同报亭与邮筒,虽是在沉寂的一角,但蕴含的缺失已久的文化又是那么的深邃,渗透进城市的每一滴汗甚至每一滴血。

绿色的他们,也许真的不那么出众,但在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的每一角落,都曾留下过奢华的背影,他们是文化的象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指标。城市,可以不那么富有,但一定不可以文化贫乏。

得分:50分。

点评:考生从“报刊亭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角度立意,立意行文皆在题目材料范围之内,符合题意。主体部分行文从“文化是城市的时间轴”与“文化是城市的内容”两方面展开,选材从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报刊亭展开分析论证,既谈意义也谈危害,论证有说服力。文末有一定的升华。

4号文:

报刊亭的去留,精神文化的归依

当今时代已是科技腾飞的时代,我们可以从许多渠道了解资讯,但绝大多数的人不能离开纸质的报刊,它的地位无法被取代。倘若报刊亭消失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该归依何处?

报刊亭是文化传播的“中介”。报刊常被人们称为“文化的载体”,那么报刊要想被人翻阅,报刊亭就成了“中介”。自以来,报刊就出现,当时销售《民报》等报刊要依靠“人肉报刊亭”——卖报人,到了现代,报刊亭不再是一个人拿着几份报刊来销售了,而是随处可见的流动小商铺。报刊亭里有各种各样的报刊,时事、时尚、经济等,尽管现在宽带畅通无阻,社会各领域还是没有放弃印刷纸质报刊,毕竟大部分人会购买报刊。因此,报刊亭这个“中介”是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要作为提供文化交流、传播的平台,犹如它在充当社会各界乃至各国与人们交往的“友好大使”。那么,报刊亭是文化传播的“中介”一说,是正确的。

报刊亭的去留,会影响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依赖报纸、书籍等,报刊亭便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商店。鲁迅先生曾说过:“精神上的满足远高于物质上的满足。”在日本,家家户户都会订阅报纸以便知道国家的新动态。倘若,他们订不到报纸或没有及时收到订阅的报纸,也会不辞辛苦地到报刊亭购买,这就是日本人注重精神生活的表现。如果报刊亭不存在,那么他们难以知道国家大事。有人说可以上网了解,那么不会上网的老年人呢?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安倍晋三去朝拜某神社一大事了。而且,有些信息只有以报刊的形式流传,如果没了报刊亭,它们就无人可知了。报刊亭的存在对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郑州市拆除全部报刊亭,对该市的文化不见得是明智之举。

报刊亭的经营,需要的妥善管理。在城市规划时应留意报刊亭的经营位置,如果能留个心眼注意,也不会落到“报刊亭占道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的地步。所以,应负起管理报刊亭经营的责任。

在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能因“不利于城市管理”的荒谬的理由而阻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能离开报刊亭。

得分:48分。

点评:紧扣材料论述,论点鲜明,能把事件的意义,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归依,较好地运用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分析详尽有条理。语言表达流畅、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5号文:

报刊亭不可拆

报刊亭如一本政事词典,里面包含着世界各地最新鲜的新闻资讯;报刊亭如传送带,每天为广大市民传送最新时事政治。报刊亭对城市文化生态建设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拆除它。

拆除了报刊亭,市民大大减少了读报机会。报刊亭虽然体积小,但它们的作用却非常巨大,它们分布在大街小巷,每天都坚持不懈地为当地群众输送最新鲜的时事和咨询。如果没有了报刊亭,市民难以方便地获得最新时事,他们就因买报麻烦而放弃通过报刊获取资讯的方法,转而使用虚拟工具如手机上网,看电视新闻来获得资讯。这样报刊的零售市场将会呈现急剧萎缩的势头,报纸、杂志等书面纸质资讯工具将逐渐退出社会,这不利于读报这种自古到今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以我们阻止拆除报刊亭的行为,报刊亭为群众获取报纸等纸质刊物带来方便,为群众带来更多的读报机会,因此报刊亭不能拆。

保存报刊亭,即保存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人民自古到今都有读报的行为,当时在街边呐喊卖报的童孩们就像现在的报刊亭,他们是流动的报刊亭。古时候的人读报就靠这些童孩们了,所以他们对读报传统文化的传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报刊亭就充当卖报童孩的角色,继续传承读报中华优良传统。如果报刊亭拆除了,谁来担任这一角色。所以报刊亭不能拆,它们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

报刊亭零散分布的确不容易于管理,所以应出谋划策安置这些孤苦伶仃的“卖报童孩”,而不是拆除它们。应该在各个区域中划定特定位置供报刊亭经营,将它们统一化管理。选取位置要考虑到市民购买报刊是否方便,所在区域报刊的需求量是否符合建设要求。这样做,我们不仅能使报刊市场进入稳定状态,而且不会让读报这种中华优良传统消失,并且还能让报刊亭得到有效管理和适当经营方式。这样的举止得到多方面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报刊亭真的不能拆除,它们对市民读报习惯,对报刊零售市场,对城市文化生态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存报刊亭,它们的作用真的非常之大。

得分:42分。

评论: 能扣住材料,提出观点。条理清晰地把“不可拆”的理由逐一呈现。但文章缺少提升。只是就事论事,而且缺乏有说服力的例证。语言也欠缺文采。

6号文:

从根本上解决

郑州市街头的421个报刊亭被全部拆除,有些市民认为经营报刊亭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现为报刊亭没了,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办?他们如何生活。但我认为,这些有困难的人的生活,并不是一个小小的报刊亭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一个“工具”来帮助。所以,帮助有困难的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的帮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从根本上解决别人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每个人就像一滴水,力势单薄,但当每一滴水都要汇在一起,那么就会变成浩瀚大海。在冬天时,路边的乞丐真正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钱,而是要那女孩送给老人的棉袄一样能取暖的东西。而靠买报生活的人真正需要的不是窄小的报刊,而是有一好的经济来源的工作或救济。就像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乞丐问题,那么我们就从根本上做起,给饥饿者面包,给寒冷者棉袄,到报刊买一份报纸等。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都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

从根本上解决别人的需要,要深入调查,制立惠民。现在有些老人有救助,但有些避远山村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因各种因素不方便取救助金而生活如旧。单单只发放救济金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要深入调查,制立更多惠民,如上门发放,可代收等等。不要让他们有钱取不得而生活依然如旧。

从根本上解决别人的困难,不能做面子工作。北京的盲道是世界上最长的。但当盲人讲出:“我们从不走盲道,否则会出事。”的时候,是否需要反思呢?“百米35弯”,“盲道上堆放杂物”,“灯柱把盲道一分为二”等等让人心寒。修盲道是为了改善盲人的出行,从根本上解决他人困难,但当做了面子工作后,盲道就只会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了。所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做面子工作。

报刊亭只会年龄大,文化层次低的人的一个权宜生活之计,我们不能因有报刊亭就认为他们的生活就有保障了。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让他们没有报刊亭亦能生活。而这些,都需要人人的参与和的帮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

得分:38分

评语:该文论点明确,思路清晰,但文中不少内容脱离材料论述。

7号文

做事应循序渐进

当今社会,人人讲效率,但许多人在做事时往往没有考虑周全,一味追求效率,只看到自己要达成的目标。这时,你虽是成功解决了一个问题,但伴随着的很有可能是更多的问题隐藏其中,最终爆发。因此,我们做事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做事循序渐进,能让我们关注到做事过程中更多的问题。做事有决心是好事,但我们若只为求目地而狠下决心一次性地完成一件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凡事都应有个过程,若只看到目标一味猛追那得到的只是成功的半成品。就如郑州将全市的报刊亭全部拆除,不管城市决策者是出于何种目的,都必定是为城市的美好快速发展而着想。有句话不是说:“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的吗?这其实也有道理,郑州这一决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使以经营报刊亭为生的弱势群体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难怪有人问道:“叫他们如何生活”倘若郑州在作出决定之前先做好调查,做好对刊亭主的补贴工作,一步一步来,而不是一下子把报刊亭全拆了,那么反响决不如此之大。正是因此郑州操之过急,没有循序渐进,才导致了这么多问题被忽视。可见,做事一步一步来,助于我们关注到更多问题。

做事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有耐心,一步一步来。我们都知道,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想达到目标都应学会耐心,不跳步,不会走路而先学跑步的人结果就只有摔!君不见近日传得沸沸扬扬的“封井”事件吗,还有那“桥下水泥锥”事件。这不禁让人叹道:“叫人怎么活!?”是的,那些蜗居在井道下的人又该何处栖身,那桥下的流浪汉不该往何处。这虽是达到了城市市容的管理,但问题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反倒引来大众对人情的呼喊,对城市无情做法的批评。又如当年“大跃进”。一心求快,为民族争口气,不再被外敌欺压。然而,却让经济反而倒退,这为何!对,这体现了我们做事都应做到一步一步来。不心急,有耐心。

在生活中,我们应事事做到循序渐进!

得分:34分

评语:文章揭示哲理宽泛,几乎无提及材料,虽有完整结构,但立意先入为主,不尊重题目材料,未从“报刊亭说出去”。

8号文:

从实质看问题

一则新闻:郑州因城市道路管理将全部报刊亭拆除,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看到前半句,皱了皱眉头,看到后半句,只有苦笑并且深思此新闻中的做法。若要了城市环境,却丢了文化生态,此皆为笑话。就像谚语中:“捡了芝麻,掉了西瓜。”城市环境当然重要,但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且要注重文化建设。所以我们要从本质看问题。

从本质看问题,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北京百年一遇的水灾发生了,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伤亡。为何几天的连续大雨却给京城带来如此大的伤害?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考虑一个城市排水系统要重点监管,事后相关部门一直指责下属部门,且严查的居然是出租车车窗安全问题,因为水灾中出事故有在车中活活淹死的事件。这样看来或者说是治标不治本。他们应该模仿和借鉴日本的做法,排水系统每时每刻监控,当连日大雨发生,排水系统能按时将雨水排到下水道。问题的本质认清了,这样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从本质看问题,才能营造幸福安定的社会。每一个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都要看清本质。的公信力来源于人民,提高公信力就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近的雾霾令中国人民忧心忡忡,央视连日报道雾霾事件,并解释雾霾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媒体也是加大力度把雾霾的文章登上头条。但这是实质吗?雾霾虽是因大气不流通造成的,但祸手不是它,而是国家煤燃烧量,汽车尾气排放量。此时我们想看见的是环保局能重视,查处偷排废气的工厂,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等做法。现媒体,相关部门缺的不正是对此本质的思考吗?看问题本不本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北京地铁的涨价,用水阶级式收费等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在于能否给市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至关紧要。

人生亦如此,不要表面看问题,回归本质,让自己的路走得踏实,走得更成功。

得分:30分

评语:文章只有开头扣了题目,但引出的立意已脱离题目,分析题意不准确,所以正文虽清晰,层次分明地从两方面进行了议论,但均脱离题意。

五.教师下水文

城市,该让每一个灵魂得以安放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郑州市以不利于城市管理为由,把全市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面对此情此景,不得不哀叹:难道偌大的城市居然无法安放一个小小的报刊亭?

对于一座城而言,直线飙升的GDP数据,一座座直插云霄、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条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这些固然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标志,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城是为了人而建的,失去了对人的关注、关怀,那么,再繁华的城也只是一座冰冷而而缺乏温暖感的陌生城市。

因此,一座城市不能只是一个石屎森林,而应该让每一个灵魂都有其安放之地。报刊亭虽小,但承载的却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卑微者的大大的希望,承载着一个小家庭温暖而阳光的未来。他们扎根于这方寸之地,给城市带来文化因子的同时,也在用辛勤的双手积攒着生活的希望。他们尽管卑微,或许是年近花甲,或许是仅有小学文化,但只要报刊亭在,生活的希望就在。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小小的报刊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他们眼中,却是一个大大的世界。

但一切的希望现在都随着报刊亭的被拆除而变得日益黯淡,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忽然变得严峻而不可测。个人力量的微弱与城市的强大注定了他们的无奈与无助。毕竟,他们只是一些依附于城市发展的卑微个体。当一座城市为了披上靓丽的外衣,旧貌换新颜之时,他们这些卑微的个体往往是容易被视为污渍而被抖落的线头。当一座城市并没有把目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极有可能是被忽略不计的那一部分。更何况,那小小报刊亭的产值怎么可能与一间企业的产值相提并论?那微薄的收益,那占道经营带来的交通不畅,还有那影响市容的斑驳铁皮,这些,都可以成为拆除的理由。于是,一座城市,就真的连一座小小的报刊亭都无法安放了。

但是,一座城就该是如此吗?不,不,绝对不是的。如果一座城无法让每一个弱者走向自尊自强,无法让每一个游荡的灵魂得以安顿?那么这座城的繁华又有什么用呢?是否还要再发生类似毕节那样5个流浪的男孩为了度过寒夜,而龟缩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结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惨剧,才会引起我们的一丝丝怜悯,一点点同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是的,一座城市该需要这样的气度和力量,为每一个弱者提供生存的机会,让每一个卑微者重燃生活的希望。城市的目光不应该永远高高在上,只停留在那摩天大楼的塔尖,而应该学会俯下身来,去关注那些生活的底层,去注视那些在地上匍匐而行的弱者。只有这样,这座城才是有生命气息的城,而不是毫无生气的钢铁森林;这座城才是充满人情温暖的城,而不是让人倍感寒冷,在寒风中孤独无助的冷漠之城。

小小的报刊亭拆了,依附于其上的灵魂四处游荡。报刊亭拆了,还可以再建,但一个城市的良心丢了,该去哪里找回?重回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让城市不再冷漠,让人心得以温暖。让每一座城都能让四处游荡的灵魂得以安放,这时,你我才会是这座城的一员,而不是如尘埃般的过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